长安城|一千年前,中国最神奇的“一道门”,竟然可以为全天下人提供时间( 二 )


为了缩短误差,到了唐贞观时期,当朝中书令马周奏疏李世民,请求在承天门上设立一大鼓,而长安城的各街道设置街鼓。每天以承天门的鼓声为准,用鼓声代替传令官进行报时。由于鼓声比人腿更快,所以自此之后长安城的报时系统变得更加精准。
每天日出日落时分,报时官(城门郎)便要来到承天门,在城楼上盯着漏刻的标识,准时敲鼓或敲钟。根据学者的考证,长安城中近八百处钟鼓会同时奏响。原本喧嚣的长安城,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六街鼓尽行人歇,九衢茫茫空对月”的景象。
一禁过后,武官便带着禁军出动,开始在大街小巷上查看行人。当然,这种宵禁的规则是比较人性化的。倘若,老百姓有什么急事需要离家,可以事先在府县和本坊开具证明,以出示“文牒”换取出行的许可。不过,当时的文牒发放流程相当繁琐,若无要紧事务,想要弄到一份文牒难于登天。
宵禁会一直持续到五更天,在此之前没有文牒的老百姓禁止外出。前文我们提到,如果违反了宵禁,违者将会遭到拘禁。因违反宵禁而招致的拘禁可不是闹着玩的,在被关入大牢之前得先挨上一顿杖责。如果违反禁令的情况比较严重,则“令其主司定罪,庶人杖以下决之,官吏杖以下皆送大理”,普通老百姓直接打死。
承天门上的钟鼓声,成了长安人作息的报时器,也成为其他城市校准时间的参照。其它地区的报时官想要校准漏刻,一律以承天门上的漏刻为准。

长安城|一千年前,中国最神奇的“一道门”,竟然可以为全天下人提供时间
文章插图

说到这大家可能会比较好奇,为什么唯有承天门担此重任,其他城楼或城门不能成为“报时忠心”吗?
这就得从承天门的地理位置说起了。
“正门曰承天,即隋大兴宫城正南门也。初曰广阳门,开皇二年造。九年平陈,献俘于广阳门,既又御广阳门宴将士。仁寿初,改曰昭阳门。唐武德初,改曰顺天门。神龙初,始曰承天门。”
—— 《读史方舆纪要》
在大明宫兴建以前,长安的政治中枢处于太极宫,而太极宫的正门便是承天门。自承天门向南而出,一直到朱雀门为止,所经过的街道便是“承天门街”,唐代长安城的大多官署都集中在这里。这条街的历史地位,相当于北京的长安街。
根据文献的记载,唐朝皇帝举行“外朝”大典时,地点便选在承天门,接待其他国家的使臣时亦要从承天门进出。每逢节令,皇帝们还会在承天门街安排长席和歌舞表演。那些除旧布新或大赦天下的命令,也大多是从承天门流出的。
承天门处,着实发生过不少大事件。例如唐太宗册封李治为太子,册封典礼便是在承天门召开的。睿宗继位时,亦是从承天门走入太极宫。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