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配?”( 二 )


好像 , 它与我无关 。

02
想完这些之后 , 我一点也不难过 , 反而更释然 。
学过一点心理学的人都知道 , 这个模式 , 叫做“不配得” 。 就是潜意识里认为自己配不上最好的 , 不值得拥有和享受最好的 。

这样的人 , 在面对物质世界时 , 往往不敢选择和接受那些最好的 。
因为在看不见的地方 , 总有一个声音在提醒:你不配 。 我不配?
在做了十几年的心理学习和自我成长之后 , 我重新从这个问题出发 , 再次问了问自己 。
我发现我自己对这件事 , 有了不同的看法 。
如果只是从一个所谓理论和概念的角度 , 去定义一个人的人格 , 未免太浅显了 。
如果非要说“不配得” , 那我就不配得吧 。
我从小就是这个样子 。
9岁 , 小学 , 外地来的亲戚带了两盒饼干 , 我不舍得吃 , 一直等到春游才打开 。
13岁 , 初中 , 南方的同学送我两颗没见过的桂圆 , 我装进书包带回家给我爸 。

19岁 , 大学 , 同学给的韩国化妆品小样 , 我留到暑假带回老家送朋友 。
22岁 , 工作 , 从工资里省下800给我妈买羊毛衫 , 我自己去外贸店淘50块的晴纶的 。
再后来 , 成了家 , 当了妈 , 最大的那颗草莓 , 最甜的西瓜尖尖 , 永远都要留给孩子 。
写这些我之所以毫无心酸 , 是因为若干年的自我成长 , 我早就我和我的“不配得”和解了 。
它只是需要被看见 , 不需要被强行改变 。
这些年 , 我也已然用自己的努力 , 最大化地弥补了早年匮乏 , 改善了自我苛待 。
至于那些还会时不时出现的“不配得” , 由它吧 。
可能它在理论上是不好的 , 但它对我是有益的 。

那是我的一种“自我抑制”模式 。 它让我将欲望维持在未能全部满足的状态 , 让我感到某种程度上的熟悉和安全 。
而我这种人 , 只有在熟悉和安全之后 , 才会拥有更多踏实的动力 。
就像我努力了这么多年还是没舍得买过一个爱马仕 。
一方面 , 确实是因为“不配得” , 拿六位数买一个包 , 不符合我的自我定位 。

而另一方面 , 这种“未满足”让我感到真实和深切 , 让我避开一些迷离和虚妄 。
再后来 , 不知什么时候 , “不配得”真的变成了“没必要” 。
因为到了看包只是包的年龄 。 我有时会对着我之前买过的那几个LV和GUCCI发怔:我当初是神经了吗 , 花钱买这些玩意儿干啥?



03
上个月我生日 。 老公和儿子一起问我想要什么礼物 。
我说 , 没什么想要的 。

老公对儿子说:“你看 , 妈妈给咱俩买东西 , 眼都不眨 。 要给她自己买东西 , 就经常不舍得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