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你爬清峻亭,老赵来解说!( 二 )

老赵|你爬清峻亭,老赵来解说!
文章插图
一个往返,不管是从衡阳这边上山,还是从双峰那边上山。一路走,一路看,谈的是人生,看的是风景,剖的是历史,懂得是智慧。没有解说,这些历史有谁能读懂呢?一条落寂山涧官道,有多少故事可说呢?古官道随山涧修长而狭小,溪水的奔流顺涧而下。山石填埋的小路,经过N代人的历次修缮,铸就了上百级台阶。每级都均匀适中。无论是空手上山,还是挑担而行。每一步好像都经过精准丈量。靠近山堪边经山水的冲洗明显低了一层,呈现出一道道浅浅的沟壑。三五个石头紧挨着排放,没有一定的规则,但都用细土夯实着,不翻滚,不滑落,久经考验,像生根一样深深的扎在泥土里。经过无数次的踩踏,表面的棱角也变得异常的光滑。原本的官道应该也只是一条土路。那蓬松的土壤经不起春潮的冲刷,变得破烂不堪。而是每次经过的路人,都自觉从山野里捡来了石头,用锄头,用铁锹挖好一级一级的阶梯,再把石头安放好,没有用任何水泥砂浆,照样稳稳贴贴。也许是路过此处的行人爬累了,坐在原有的石级上休息。触景生情,被别人的行为所感化。利用休息的机会到山上去找些石头滚到路边,又经过下一位的接力赛完成了任务。所以石级像生笋一样,沿着山势的增高而延长。这是多少位衡双乡亲,也许用肩扛,也许用手提,或许用手刨,诸多的无名路人用勤劳的双手筑成了这一条人民幸福之路。这条通乡官道两三个人行并不拥挤,两三副担子擦肩而过,互不碰身,每隔一段都有一个停留休息之处。以前来来往往的人多,路边的枯枝烂叶荡然无存,如今落叶堆积层差不多有几寸厚了,有些地方能够没过整只鞋子,露在上面的经过太阳的温暖,若显干燥,紧贴地面的已经开始腐烂。静听鸟儿蝉鸣,不知不觉来到亭子下边山窝的拐弯处。一块石头引起了我的漠大兴趣。仔细看,认真辩,百思不得其解。我就感到纳闷,一个土老百姓,一个农民的儿子,又没有什么专业知识。我们从哪些方面进行论断?仅仅凭自己异想天开的想象和推测而已。一块石头在山窝的正中位置,显然已被流水冲出道道深痕,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出于好奇,我用矿泉水瓶进行了测量,深的地方能够没过大半个水瓶,浅的地方也能放下半个手掌。老赵|你爬清峻亭,老赵来解说!
文章插图
站在这块石头前,我冥冥沉思,水滴石穿要划出这么深的痕迹也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也许在若干年以前,由于地球版块碰撞运动,就在这块石头的上方不远处,有一个至少一寸以上的泉眼。地下水从这这里咕咕的往外冒,源源不断的流下来,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流淌,在这块石头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从自然科学的道理上讲,流水也如老年人,“没牙齿只能欺负软豆腐”。同样的道理,世界上的每条河流几乎都是弯弯曲曲的,顺流而下,哪里土质松软就被流水冲刷。哪里植物丰茂根系发达就把泥土稳固了,或是坚硬的石头任流水冲洗,安然无恙,这一块就被保留了下来,从而河流被迫改道。清峻亭下方这个山坳里的流水,两边高中间低,自然而然,只有从这个地方流出去。久而久之,经过石头上的流水多了,沟也越冲越深。由于山上水资源异常丰富,一年到头从不间断。水流大,落差高,来势猛,时间长,才会有这条又宽又深的山涧流水石痕。这块石头就是最好的历史凭证。再往上爬300米左右,健步来到清峻亭。我在前文《清峻亭,央视并非执意捧你》一文中,结合地方文献,查阅历史资料得知,再一次结合“杨洞坑”这个地名和杨氏族谱追根溯源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我不是权威人士,也不是史学家,秉着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研究历史的角度再一次借鉴历史。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昨天、今天与明天,不知道哪一种说话是对的。从双峰群力村这边上,爬到半山腰同样也有好风景。以前我同双峰的部分文学爱好者闲聊,他们有一个观点,认为半山腰的那一座无名古墓,可能是三国时期蒋琬的墓,我暂时还不能接受。因为同样也缺乏历史的考证和详实的资料,不能仅仅因为有民间传说就可以认定,那是不负责任的态度。细读陈寿所写的《三国志·蒋琬传》也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的蛛丝马迹。历史上明确记载,蒋琬死后归葬于四川绵阳市西山公园凤凰山上。建国以后还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如朱德,郭沫若,邓小平,张爱萍等先后去参观过。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