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酒店|郭进拴|神奇的苗寨( 三 )






在我的记忆中 , 那时代不像现在这么发达 , 出去打工的人也是非常的少 , 因此一到炎热的天气时 , 洞内洞外都挤满了人 。 男的在一块 , 女的在一起 , 中老年人坐在这里 , 年轻人待在那边 , 调皮的孩子们凑到一处 , 各玩各的 。 有端着饭碗来吃的 , 有吃水果的 , 有缝衣服的 , 有带孩子带孙子的 , 有看书的 , 有睡觉的 , 有抽烟的 , 有说话的 , 有发呆的 , 有下棋的 , 有围观看热闹的 , 有唱山歌的 , 有听歌的 , 有洗衣服的 , 有挑水的 , 也有洗菜的 。 你们有你们的游戏 , 我们有我们的话题 , 他们有他们的活儿 , 都不闲着 。
就连家禽也在人的旁边的草丛里 , 和沙土里 , 或者石缝里 , 来回的觅食捉昆虫 。 洞里清澈的泉水轻轻地从乘凉的苗人脚下流过 , 鸭子在人群的末端的水沟里玩水取乐 , 偶尔还会有鸟儿飞到洞口上面的树枝上来凑热闹 , 洞口外的花儿凭着自己的魅力 , 也招引了不少的蜜蜂和蝴蝶过来跳舞献乐 。




时隔二十多年 , 村里发生了很多变化 , 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 , 留下了老人和幼小的儿童在山寨里 。 山上的田地荒芜了很多无人耕作 , 有些土房子被风雨侵蚀的破旧 , 屋前屋后长满了青草 , 无人居住 。 村寨里的条条石路上也显得冷冷清清 , 与以往的人多热闹的情形相比 , 现在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
沿着青石板路 , 漫步在西江古镇街头 。 居住在这里的苗族同胞近千年来代代呵护固有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财富 。 2008年9月 , 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这里举办后 , 西江苗寨已摇身变成贵州旅游的一张崭新名片 , 成为中外游人前来贵州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 。

西江苗寨历史悠久 , 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比较完整 , 被誉为“苗族露天博物馆” 。 “西江”二字的由来既无方位意义 , 也无地理意义 , 而是由于民族语言不通而形成的音译概念 。 西江千户苗寨 , 在古时原称“仙祥” , 清雍正年代改称“鸡讲” , 到民国时期才更名为“西江” 。 而所谓“千户” , 也不是古时军事管辖意义上的千户、万户 , 而是因为这处寨子真正聚集了上千户苗族人家 , 取其数量才称之为千户 。
太多人提起西江千户苗寨 , 不得不说起夜幕下像萤火虫般散落山间的苗寨吊脚楼 。 提到这一展览苗族文化的露天博物馆 , 我比较喜欢清晨薄雾笼罩下层层叠叠鳞次栉比的吊脚楼 。 我们站在西江苗寨北大门往下远眺 , 这里四周重峦叠翠 , 田间地头草木葱茏 , 依山而建的吊脚楼群层层叠叠 , 蔚为壮观 。 山上的房屋都是吊脚楼 , 很现实地解决了潮湿的问题 , 而青瓦又解决了房屋渗水的难题 , 在贵州天无三日晴的情况下 , 这样的设计是何等的高妙 。 来到西江的游人无不为苗寨巨大的规模与恢宏气势所震撼:与其说这是个村寨 , 不如说是一片森林 , 一片由吊脚木楼组成的森林 。 但是 , 西江的神奇并不仅此而已 , 当你慢慢揭开她美丽的面纱时 , 你会发现 , 她的魅力是厚重的 , 也是多元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