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苏拉王平:紧握梦想 成为自己生活中的《珠峰队长》( 二 )


从没见过的帐篷、叫不出名字的装备 , 还有登山队员身上奇怪的衣服……这一切让他羡慕极了 。 巧的是 , 登山队要在村里邀请30个人帮他们背东西 , 苏拉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 。
之后的随队攀登路上 , 因为苏拉会说汉语 , 还上过学 , 登山队的人都喜欢跟他沟通 。
过了几个月 , 有一天苏拉在山上背柴 , 有人喊他说 , 有个登山队的人来找他 。 苏拉把柴一扔 , 立刻跑回村子 。 来人问他要不要出去跟着登山队工作?一想有机会走出大山 , 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
出来以后 , 苏拉才知道 , 自己做的工作叫高山向导 。 他也才知道 , 当年去考察三奥雪山的队伍里 , 有很多中国登山协会的老前辈 , 比如国内优秀的攀登者孙斌、次落、马一桦等 。
身边有了榜样 , 从此 , 登山在他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 通过做高山向导 , 苏拉眼界大开 。 两年后 , 苏拉也逐渐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登山协作技术 。
有一次 , 他回家探亲 , 和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们相聚时 , 看到大家渴望的眼神 , 一个想法涌上心头:成立一支自己的向导队 , 带着家乡的年轻人更好地靠山吃山 。
万事开头难 。 刚开始没什么钱 , 苏拉只买了七套进口装备 , 然后从村里精心挑选了7个人 , 带他们去路程稍近一些、花费小一点的3号雪山营地培训 。
苏拉不光教他们攀登基础技能 , 还每天都自掏腰包给他们发30元工钱:“我担心不给钱 , 一两次以后 , 他们的老婆就不放人了 。 要改变他们的认知 , 得一步步慢慢来 。 ”
让苏拉欣慰的是 , 7个人很聪明 , 大概半年后 , 苏拉就开始带他们正式去攀登三奥雪山 。 他还记得当时有个公司赞助了不光防水 , 还有透气功能的登山服 , 7个小伙伴们都是第一次听说 , 开心得不得了 。
中国民间登山运动发展到现在 , 也不过30年 。 苏拉意识到 , 要想让更多人了解川藏队 , 他必须带着大家去攀登有难度、有名气的山峰 。
攀登四姑娘山的难度非常大 , 苏拉记得 , 当时买不到专业的鞋 , 自己是穿解放鞋上去的 。 攀登用了大概一周时间 , 最后是下午5点左右登顶 。 等到他们下撤到半山腰时 , 天已经黑了 , 于是大家把自己套在睡袋里吊在岩壁上 , 就那么冻了一个晚上 。 “说实话差点冻死在上面 , 就是凭着还年轻 。 ”苏拉感慨道 。
那次 , 他们不仅征服了四姑娘山 , 还成为中国人“首登” , 圈里一下就传开了 。
苏拉记得 , 后来他们到处去考察 , 从阿坝跑几百公里都是开拖拉机去的 , “虽然很辛苦 , 但是也很拉风” 。 接着 , 有一个老牌户外品牌愿意给他们赞助服装 。 从那以后 , 他们开始慢慢放开脚步 , 不断去尝试攀登难度、风险更大的山峰 。 苏拉也开始走出国门 , 到韩国、美国等地向已经有上百年登山历史的团队学习技术、探索更先进的经验 , 回来后再对整个团队进行系统化的培训 。 “比如高海拔急救 , 在我们国家直升机救援系统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 , 高海拔遇险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自救 。 所以 , 我们的每个队员不光要会登山 , 还要会带队、会急救 。 我们每年都会有国际野外医学会的急救培训 , 也都是四川红十字协会的急救员 。 我敢说 , 川藏队每一个登山队员 , 都是非常好的急救员 。 ”苏拉不无骄傲地说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