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元中都:曾经是塞北坝上草原一座金碧辉煌的都城!

元中都,距今约700年,是河北坝上草原一座曾经金碧辉煌的都城。元朝曾经建有四个都城:成吉思汗时代的哈剌和林(今乌兰巴托附近),忽必烈建立的上都(史称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和大都(今北京),武宗时又在今张北白城子建了中都。据史书记载,白城子一带古称“旺兀察都”,离大都245公里,北距上都195公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鸷鹅鸿雁水中荡,獐狍鹿兔草中藏”的肥美草原,是辽、金、元时代北连漠北、西通西域、南接中原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地。大殿|元中都:曾经是塞北坝上草原一座金碧辉煌的都城!
文章插图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去世,元武宗海山继位仅10天,就下诏“建行宫于旺兀察都,立宫阙为中都”。这是自蒙古建元以来的第四个都城。第二年七月中都宫城基本建成。宫城中宫殿巍峨,金碧辉煌,中心大殿相当于今天的七层楼高,周围是配殿,如众星拱月。宫城的四个角楼高耸雄峙,不愧皇家宫阙,皇家气派。蜿蜓起伏的狼尾巴山,波光粼粼的鸳鸯泺(今安固里淖)、黄盖淖、西大淖、海子洼等十几个淖泊,如群星般撒落在其周围。元中都原设计在建成宫城外还有皇城、外城。但由于元武宗海山只坐了四年皇帝就“驾崩”了,其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史称元仁宗)于1311年继帝位,马上“罢城中都”,使旺兀察都之地的中都沉寂下来,继而降格成了皇家的“行宫”。大殿|元中都:曾经是塞北坝上草原一座金碧辉煌的都城!
文章插图
关于元中都的建立,至今仍就是一个历史谜团。因为自元世祖忽必烈始,元朝历代皇帝,都是冬春住在大都,夏秋住在上都,实行两都巡幸制。那么,元武宗海山为什么还要在上都与大都之间又建立一座中都呢?对此历史学家也众说纷纭:有的说,这是为纪念1211年成吉思汗讨伐金朝,在野狐岭大败金人的大事件;有的认为,这是元武宗以其先人成吉思汗、忽必烈为榜样,建立一座属于自己的都城;还有的认为,建立元中都是受辽金时代多京制的影响,而当时的“旺兀察都之地”,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独特,西达西域,北连草原,对于统治中国的蒙古贵族来说,确实是理想的建都之地;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元武宗和皇族久居大都,已不习惯上都的严寒和清寂,但又不敢违背祖制,便折中而在这个草原与汉地、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部建立中都。大殿|元中都:曾经是塞北坝上草原一座金碧辉煌的都城!
文章插图
考古学家所见的元朝中都遗址,城址建筑在一马平川的大草原上,坐北朝南,由廓城、皇城、宫城“回”字形相套。宫城南北长620米,东西长560米,小于大都宫城,与上都宫城同大。城垣完整,高出地面3米左右。皇城东、西、北各距宫城120米,南距宫城210米,呈断续土垄状,高出地面1米左右。廓城距皇城东、北、南分别为1050米、1590米、1570米,局部残存约1米高的土垄,基宽15米,西墙已无迹可寻。宫城四墙各有一门,四角有角楼,角台残高5米。东、西、南三角均设有青石条砌的水道。廓城、皇城、宫城内均有建筑遗址。其中宫城内有突出地面明显可见的遗址27处。宫城中心大殿残高3米,位于宫城四门直线交点上,有四条大道与四门连接。宫城大殿由三层台基组成。下层高出地面0。2—0。7米,周边有排水沟。中层高1。85米,宽出上翅4。2米,南北长90米、东西宽48米,中部收回,呈现亚腰状。前殿东西两角二次折回,后殿东西两角三次折回。二、三层台基共有七条14级踏道,前殿伸出部正前方一条宽7米的踏道直通南门,为御道。两侧各一条宽5。5米的臣道。从顶部建筑遗迹看,宫城前殿大而方,中殿长如廊,后殿宽而短,是合而为一的类似“土”字形建筑。宫城大殿后寝台上,有两个汉白玉莲花柱础,础径1。05米,础方1。2米。以础径与柱高的比例推算,该殿柱高应相当于现在的四层楼高,由此可想见当时宫城中心大殿的宏伟壮观。宫城南门门台遗址面阔88米、进深18米,占地面积1584平方米,中间有三条门道。中门道宽5。9米、两侧门道宽5。6米,三条门道地面均铺砌石灰岩条石。从门道遗留的被火烧过的梁柱看,该门是木结构过梁式门道。门楼台基向左右缩回2米,缩进部分长7米接阙台。阙台与门道同宽,长17米,台基上建有阙楼、门楼、廓道,是一座并列式三冠二阙三门道森严巍峨的宫门。宫城大殿御道上铺着龙纹地砖,砖的四角饰有法车仑,中间为张牙舞爪、喷云吐雾的团龙。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