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沟村|妙峰山下寻帝师故居( 二 )


樱桃沟村|妙峰山下寻帝师故居
文章插图
文物保护碑 摄影:岳强
站在庄士敦别墅前,视野极其开阔,近处的梯田、梯田上的果树、郁郁葱葱的乔木、乔木掩映的屋宇、远处黛色的山峦、山峦上空飘浮的白云,一切尽收眼底。世事变迁,物非人非,不变的只有连绵起伏的群山。
庄士敦迷恋中国文化
我与樱桃沟村的村民聊到庄士敦时,他们只知道当年住在村南别墅里的那个英国人是溥仪皇帝的老师,并不了解他的汉学成就。其实,这位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苏格兰人酷爱中国文化,是个地道的“中国通”。虽然长着一双蓝眼睛、一副高鼻梁,但他穿大清朝服,行大清礼节,崇尚儒家思想,说话京腔京韵。中国古代文人除了姓和名,还有字,庄士敦如法炮制,依据《论语》中“士志于道”的说法,为自己取字“志道”。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庄士敦被英国政府派往香港,先后担任辅政司助理和港督卜力的私人秘书。从此,他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34年。在此期间,他致力于儒、释、道、墨及中国地理、唐诗宋词的研究,读万卷书的同时,还行万里路,足迹遍及名山大川。他沿长江上行,抵达四川和西藏;他到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等地考察佛家寺院,为研究佛学理论搜集第一手资料。由于迷恋中国传统文化,庄士敦与其长官骆克哈特首次山东之行便拜谒了孔府。1931年至1937年,庄士敦在伦敦大学教授汉学期间,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论著,比如,《佛教徒的中国》《威海卫狮龙共存》《儒教与近代中国》《中国戏剧》等,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让世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对庄士敦的兴趣,起始于阅读《紫禁城的黄昏》。那是他的一部怀旧作品集,以他与溥仪的主要交往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从晚清到民国期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惊天动地的事件,比如,戊戌风云、辛亥革命、张勋复辟等,字里行间可见中国从帝制到共和的艰难历程。1919年至1924年,作为末代皇帝的老师,庄士敦见证并参与了溥仪所经历的一系列起落沉浮,所以《紫禁城的黄昏》堪称记述溥仪个人命运及晚清民国历史的经典之作。在摘得九项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末代皇帝》中,《紫禁城的黄昏》被多次提及,因为它是那部影片的创作蓝本。我也是看了电影《末代皇帝》以后才知道这本书,并找来阅读的。
在我的印象中,《紫禁城的黄昏》里有一张溥仪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合影照片,背景是御花园的四神祠,因为溥仪站在台阶上,个子显得比泰戈尔高。那次会见的地点,就在庄士敦居住的紫禁城养性斋。
此前,我只知道1924年5月泰戈尔访华期间,负责全程接待的是林徽因和徐志摩,而阅读《紫禁城的黄昏》后才知道,泰戈尔的那次中国之行原来是庄士敦促成的。1913年,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英译本出版后,他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民国初期的京城文化圈曾掀起一股“泰戈尔热”,《吉檀迦利》成为人们争相阅读的作品。《吉檀迦利》中的“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等经典名句,年轻人往往脱口而出。作为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庄士敦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不可磨灭。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