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词句 屈原的经典诗句( 二 )


灵何惟兮水中;
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
流澌纷兮将来下;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 。
译文:河神啊,与你一起游九河,急风冲起河水泛洪波 。乘坐水车荷叶做车盖,双龙驾辕双螭来拉车 。登上昆仑纵目望四方,心意飞扬胸怀多宽畅 。
日暮美景流连竟忘归,突然警醒更怀念水乡 。鱼鳞做屋瓦厅堂画蛟龙,紫贝饰门阙珍珠饰玉宫,河伯啊,为何久住水中?
乘上白鼋文鱼伴,同游沙洲永相随,绵绵情深如流水 。与你携手向东行,送你同到河南岸 。滔滔河水来欢迎,鱼儿列队来陪伴 。
3.形容屈原的诗词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
苏轼: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
荀子: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 。故怀负石而投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 。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 。
后人对屈原的评价: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班固评论屈原辞赋”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 。“评价屈原其人”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评价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话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
王逸: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
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
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 。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 。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 。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 。同姓无可去之义 。”而孔子是提倡士“见危授命”的 。因此,洪氏为屈原的自沉辩护说:“同姓兼恩与义,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呢?洪氏以为,这是由于当时“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 。因此他说:“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见,屈原“虽死犹不死也” 。
朱熹对《诗经》和《楚辞》极为推崇 。他为《楚辞》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诗集传》 。朱熹注《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如此体会屈原眷恋楚国的思想情感,可谓深入了一层 。
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
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6]
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
毛泽东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 。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 。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 。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 。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
《中国文学史》作者龚鹏程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主编胡乔木评价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