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北方锁钥——边塞都城,大同记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这里的胡马是指北方游牧民族,而诗中的阴山正是大同北面的屏障。自古说起边塞,都是连接着“要地”、“关隘”之类的词语,那为何我将大同称为“边塞都城”呢?那是因为大同曾是边塞重地又做过王朝都城。我认为这是大同最突出的两个历史坐标。北魏|北方锁钥——边塞都城,大同记忆
文章插图
那么边塞和都城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词怎么会联系起来呢?如果倒转历史的车轮,会发现在大同并不矛盾。在2500年的历史进程中,大同多数时候是作为中原王朝的边塞或军事重镇而存在的;而在北魏辽金时期,由于少数民族的崛起和汉族政权的式微,大同被少数民族政权占据,又成为北魏及辽金时期的中心城市。北魏|北方锁钥——边塞都城,大同记忆
文章插图
古长城遗迹从地图上看,大同呈“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地理格局,处于阴山、燕山、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鸟类南迁中部通道。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清初顾祖禹在撰写他的兵要地志专志《读史方舆纪要》时叹为观止,认为“大同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害,为京师之藩屏”。清人看前朝尚且如此,联想到这里曾经燃起的熊熊战火,诸位对笔者前面的结论也就很好理解了。北魏|北方锁钥——边塞都城,大同记忆
文章插图
雁门关因此,大同注定成为千百年来军事和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也成为中原汉族政权和游牧民族政权拉锯的地方。“古来征战几人回,青山处处埋忠骨”。今天,无论我们身处雁门关前的广武汉墓群,还是置身于米薪关附近的天镇汉墓群,我们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悲凉,不由得遥想起当年旌旗猎猎、战鼓雷鸣、金戈铁马的场景,也会慨叹多少英雄豪杰在这片自南向北的开阔地鏖战尤酣,最后血染沙场,马革裹尸。徐悲鸿有名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边塞没有江南的小桥流水、杏花春雨,大同载入史册的更多是英雄血泪。北魏|北方锁钥——边塞都城,大同记忆
文章插图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这句充满现代意义的话在大同的历史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史载,战国时赵国大将军李牧曾常驻于此,以备匈奴入侵;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在大同城西十里河谷“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汉高祖刘邦及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均在平城一带与匈奴作战;北魏孝文帝在平城明堂接见了立功归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公元615年8月,趁隋炀帝杨广巡游塞北,突厥10万军兵前来攻击,杨广被迫退到雁门。在各地军民增援下,杨广才得以脱围;随后唐朝李靖、薛仁贵、郭子仪,北宋杨家将,明朝常遇春、徐达、李自成等诸多名将在此驻足,叱咤风云、建功立业。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