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与安国往昔“重逢”,追寻记忆的痕迹( 二 )



安国药市不但在带动药业市场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在弘扬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民俗文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0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国老调

安国老调属西路老调,源自流行于白洋淀周边的俗曲河西调,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老调|与安国往昔“重逢”,追寻记忆的痕迹
文章插图
《呼家将》剧照

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传入安国后经民间河西调艺人同说书艺人和大鼓艺人合作诞生了与原老调不同风格的新剧种,光绪年间形成地方戏雏形。

当时比较有名的艺人,张金奎、崔相云、张林山等博采众长,融入了同台丝弦的高亢激昂,吸收了白洋淀一带老调的婉转悠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故安国老调又称“南路老调”。

老调|与安国往昔“重逢”,追寻记忆的痕迹
文章插图
老调|与安国往昔“重逢”,追寻记忆的痕迹
文章插图
|《追鱼》剧照|

安国老调的唱腔高亢激昂,演唱时分明嗓、背功嗓(假嗓)和二音嗓。明嗓宽厚明亮,背功嗓音高质纯,二音嗓介于明嗓、背功嗓之间,用于真假嗓的衔接过渡。唱腔分头板、二板、尖板、快板、紧打慢唱、哭板起腔和反调。

老调|与安国往昔“重逢”,追寻记忆的痕迹
文章插图
《窦娥冤》剧照

安国老调于民国初年趋于成熟,不仅有《万寿山》、《封神榜》等完整的演出剧目,而且文武场齐备,各种行当健全,程各庄、张乡、大章、西崔章纷纷组建老调戏班到深泽、武邑、饶阳、安平一带演出,形成老调一家独占冀南的局面。

老调|与安国往昔“重逢”,追寻记忆的痕迹
文章插图
《窦娥冤》剧照

安国的老调剧团从1958年起,开始上演现代戏,编创移植了《野火春风斗古城》《赤道战鼓》等30多出现代戏,为适应剧情发展需要,又编创了文腔中低回婉转的“反调”,填补了文腔中哀婉不足的空白,同时还对花脸唱腔进行改革,增加老生垛板的运用,受到观众的欢迎。

老调|与安国往昔“重逢”,追寻记忆的痕迹
文章插图
安国老调长期流传在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历代安国艺人将千秋岁月浓缩于方寸舞台之间,用乡音褒扬忠烈、鞭笞奸邪,润物无声传德明理、教化乡俗。它所传承的不仅仅是一种唱腔,更是一种情感、一种精神、一种当地独一无二的气质。

于安国

与非遗相遇

恰似故人

沧海桑田 世易时移

它们总在一方天地中

扮演着无声的记录者

仿佛是岁月留给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