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徽州建筑,多少遗憾,中国农村建筑为什么越来越没有美感?( 二 )


如果将历史的时间再往前拨动 , 你还会发现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情况 , 就有不同的民居建筑面貌 , 它们各有各的特色 , 各有各的称谓 , 不像现代的民居统称为小洋楼 。

为什么中国农村的建筑越来越没有美感 , 而在生产水平低下 , 建筑材料有限的古代却能将民居建造得美轮美奂 , 极具艺术观感 。

比如“一生痴绝处 , 无梦到徽州”的徽州 , 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山水生活啊!!

那徽山徽水里的粉墙黛瓦 , 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 , 他们不远万里跋山涉水而来 , 只为感受黑与白 , 两种无色之色所演绎的徽州水墨美学 。

古徽州 , 原是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同宗同族的人们为躲避战乱而选择的一方安身立命之所 。 这里被黄山、大会山、天目山、白际山、五龙山围绕在怀 , 还有新安江、乐安河等众多河流奔泻其间 。

古时候的人们依附自然也善用自然 。 古代村落的基址一般选在枕山环水之处 , 山可以抵挡寒流、避世而居 , 水可以灌溉农田、养殖水禽 。

有山有水 , 于是这里便成了先祖们的庇护之所 , 被后世称之为“徽州” 。

徽州多山 , 平原稀少 , 原先居住的四合院明显不适合在此处建造 , 而本地土著的干栏式建筑虽然适合南方湿热的气候 , 但对拖家带口的移民们来讲 , 实在过于狭小 。

既然两种建筑形式都不能满足居住要求 , 他们索性便将南北建筑进行了一场大融合 , 保留了南方干栏式建筑的“楼居”形式 , 再将原本平铺在地面上的四合院建筑抬升为2-3层 , 这样一来 , 既能适应南方的气候 , 也能满足基本需求 。

而且为了增加使用面积 , 他们还在顶层的楼板处挑出了木条形成了晒场 , 闻名后世的篁岭晒秋便是源于此处巧设 。

沿用四合院的布局 , 卧室、厅堂等空间在建筑之中合围出了一方院落 , 又因干栏式建筑的“楼居”形式让其看起来幽深窄小 , 故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天井 。

天井内侧的二层修有一圈 , 因在楼上生活的女眷常常在此处休憩 , 这种凭栏座位的弧形栏杆靠背又被称之为美人靠 。

移民们成功建造了属于自己的居所 , 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 但随着人口越来越来多 , 又有一个难题出现在他们面前 。

人多地少 , 房子越盖越紧靠 , 有的街巷甚至窘迫到仅容一人通过 , 平时还好说 , 如遇走水那可谓是殃及池鱼 。

于是 , 人们便把外墙拔高 , 高出屋面 , 如若有火灾发生用以阻隔火势蔓延 , 名唤封火墙 , 又因形状酷似“马头” , 又被称为“马头墙” 。


家家户户整整齐齐的马头墙 , 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村落 , 且在宗族礼法的约束下 , 整个村落的房屋朝向、外貌都基本一致 , 营造出了整体的和谐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