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前,魔都古镇都在城里(上):老长宁法华镇和老浦东洋泾镇

谈到上海的古镇 , 首先浮现人们脑海的多半是朱家角、新场、枫泾、金泽、练塘等等 。 小桥流水、江南风韵 , 遵循沿河发展模式的市镇似乎天然就是郊区的专属 。
2005年 , 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32片郊区(及浦东新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中 , 绝大多数都位于外环以外的现实 , 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知 。 都市与古镇 , 就真的如此泾渭分明 , 毫无联系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 翻开近代以来上海城市变迁史 , 如今繁华的中心城区 , 仅仅百年前 , 不少地方尚是一片田园风光 。 这当中 , 凭借着种种自然、社会因素 , 一些地方由聚落而成集镇 , 逐渐演变为区域里的中心市镇 。 时光推移 , 那些距离城市中心区域较近的江南市镇逐渐在城市扩张中被“吞没” , 被融为一体 。 然而历史的顽强总是超出想象 , 透过点滴至今依旧留存的道路、区片名 , 我们仍然有机会去探寻曾经的江南余韵 , 一窥闹市背后的古镇沧桑 。
千年古镇 , 法华遗韵
说到法华镇这三个字 , 对于很多年轻的上海人来说 , 交通大学法华校区多半是脑海中第一印象 。 也难怪 , 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的法华镇路全长不到2公里 , 沿线又多为住宅小区 , 在繁华的市中心确实没有太强的“存在感” 。
历史|从前,魔都古镇都在城里(上):老长宁法华镇和老浦东洋泾镇
文章图片

交通大学法华校区 wiki 图
然而 , 对于老长宁来说 , 法华二字的内涵则远不止于此 。
法华镇路 , 由俗称法华浜的李漎泾填浜筑路形成 。 根据《同治上海县志》记载 , 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 , 在李漎泾(法华浜)北侧建成法华禅寺 , 法华镇由此得名 。 法华禅寺的落成促成了周边的繁荣 , 人口纷纷迁居于此 , 逐渐形成聚落村庄 。 北宋末年 , 靖康之变 , 建炎南渡 , 一些来自中原的民众避难至此 , 在李漎泾(法华浜)两岸沿河而居 。 人口密度的增加 , 以及庙会、集市的兴旺 , 一处以法华禅寺为地标中心的法华古镇就此逐渐成形 。 值得一提的是 , 相传历史上著名的“法华牡丹” , 就是在此时从北方传入 , 在法华镇生根发芽的 。
历史|从前,魔都古镇都在城里(上):老长宁法华镇和老浦东洋泾镇
文章图片

法华牡丹 花影
历史|从前,魔都古镇都在城里(上):老长宁法华镇和老浦东洋泾镇
文章图片

法华镇风光不再 , 法华浜填没成法华镇路 。 1958年 , 法华牡丹被移入中山公园 , 延续历史脉络 。 上海长宁 图
千年历史的法华古镇 , 有着典型的江南韵味 , 穿镇而过的李漎泾(法华浜)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 , 虽不宽阔 , 但却四通八达 , 据《嘉庆上海县志》记载 , 其“西通新泾 , 南通陈泾、肇嘉浜” , 在那个水运占据重要地位的年代 , 法华镇得地利之便 , 成为人口、财富的汇聚之地 , 时至今日 , 尽管早已物是人非 , 但周边诸如“香花桥路”等地名 , 仍能让人联想起这里曾经的水乡往事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