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出一个春天|湖湘地理丨他乡成故乡:走进桑植白族村( 二 )


这一刻他们已等了700多年
桑植芙蓉桥白族乡 , 离县城19公里 , 是桑植六个白族乡之一 。
乡镇的历史多难以追溯 , 芙蓉桥白族乡是个例外 。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恐龙时代——这里发现了芙蓉龙化石 , 还建了芙蓉龙博物馆 。 更激荡人心的历史是白族人筚路蓝缕的迁徙 。 这是与当地人血脉相连的民族故事 , 牵引起世世代代白族人的心 , 也吸引着前来探秘的旅人 。
公元1254年 , 进攻南宋的蒙古将领兀良合台在大理征招了一支2万余人的队伍 , 多为当地白族青年 , 称为“爨僰军”(亦据谐音 , 称为寸白军) 。 这支部队经过一年奋战 , 先后攻下了交趾(今越南)、桂林、衡州(今衡阳)、潭州(今长沙) , 最后在鄂州(今武汉) , 与率领另一支大军的忽必烈会师 。
如果不是因为蒙古贵族内部的倾轧 , 导致兀良合台失宠 , 也许这支部队还会跟着他转战南北东西 。 公元1261年 , 忽必烈急于北返继位 , 下令遣散“爨僰军” 。 大部分人辗转回到了云南 , 还有一小部分流落在长江流域 。 这部分人几经辗转 , 在寄寓江西数年后 , 终于按捺不住回家的心 , 决心西归 , 从长江入洞庭 , 再沿江西行 。 结果前路战事阻隔 , 他们只好在桑植停下脚步 , 繁衍生息 。
进入芙蓉桥白族乡 , 村落的房子外墙统一涂成白色 , 墙上是“风花雪月”、“苍山洱海”的彩绘 , 有人说 , 有大理的味道 。 他们以这种方式向每一个过往的路人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 , 这一刻 , 他们已经等了700多年 。
遵循了“故乡”的建筑法则
合群村 , 沿河而建 , 村民会告诉你 , 那条不宽的河就是澧水 , “这里是澧水源头” , 说起来一脸骄傲 。 骄傲是因为“源头” , 这里的村民喜欢溯源 。 他们也努力把合群村建成祖先故乡的模样 , 深入挖掘白族文化 , 牌坊、照壁、扎染……来自云南的民族文化 , 重新注入这个村庄 。
进入村庄要穿过一座桥 , 桥头是白色的牌坊 。 进入村子 , 村部门前是一个精美的照壁 , 面向澧水 。 当地人告诉我们 , 这个照壁是云南的兄弟帮忙建起来的 , “材料和工人都来自云南” 。 照壁在云南白族村落里 , 是用来阻隔空间 , 屏蔽正堂 , 使建筑增加层次感 , 增加住宅气势的建筑形式 。 照壁上的题字 , 一般就是主人家的姓氏 , 比如“清白传家”是杨姓 , “青莲遗风”是李姓……而桑植村部门前的照壁上的题字是“人杰地灵” , 与姓氏无关 , 更像是村民对当地收容百年的感念 。
合群村200多户 , 1000多村民 , 谷、钟、王姓居多 , 这三姓 , 是桑植白族的大姓 。 两百多户分散在山间 , 形成几个不大的聚落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