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探访四川泸县玉蟾山石窟石刻:距离县城仅一公里的明代风韵( 二 )


再拾级而上,穿过一处甬道,可见一幅“十八罗汉飘海图”,与中国明清时期其他正襟危坐的罗汉造像不同,这幅石刻上,工匠在冰冷的石头上,雕出密集而有序的线条,绘就翻滚的波涛,神态各异的罗汉乘着龟、虎、麒麟等坐骑,前呼后应,谈笑风生,安然自若,场面异常热闹。
石刻|探访四川泸县玉蟾山石窟石刻:距离县城仅一公里的明代风韵
文章插图

石刻|探访四川泸县玉蟾山石窟石刻:距离县城仅一公里的明代风韵】十八罗汉漂海图
清代同治年间,一场大火将玉蟾山上古建筑毁于一旦,如今其幸存的400 余尊石窟石刻依然吸引着现代善男信女前来朝拜。特别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会,是玉蟾山颇为热闹的日子,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来朝拜千手观音造像,祈求平安顺遂。

石刻|探访四川泸县玉蟾山石窟石刻:距离县城仅一公里的明代风韵
文章插图
明朝石刻遍布全山
佛像造像不再是异域面孔
据资料记载,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知名石窟相继衰落,石窟艺术进入四川,川渝多数石窟造像都开凿于唐宋。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中国石窟艺术陷入沉寂。到了明代,明人往往致力于对前朝石窟加以修复,少见大规模石窟开凿。
玉蟾山明朝石窟石刻遍布全山,在唐、宋、元、清石刻居多,明朝石刻断层的情况下,在此发现这么多的明朝时刻,实属罕见。
石刻|探访四川泸县玉蟾山石窟石刻:距离县城仅一公里的明代风韵
文章插图

千手观音
玉蟾山缘何出现这么多明朝的石窟石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给出答案。
泸县地处云、贵、川三省要冲,扼守在由蜀入滇的咽喉之地,又是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而古时的石窟中心往往选择重要的地理位置而建,比如丝路上的云冈、龙门石窟。
同时,大足石刻在明代虽已衰落,却仍以巨大的影响力辐射着整个西南,毗邻大足的泸县自然深受影响,比如“释迦说法图”、“九龙浴太子图”都能在大足找到原型。
石刻|探访四川泸县玉蟾山石窟石刻:距离县城仅一公里的明代风韵
文章插图

讲经说法图
此外,自宋代以来,泸县境内活跃着一批石雕工匠,宋代的石室墓,明代石窟,明清时期的古龙桥都是他们的杰作,石刻艺术在这里代代相传。
值得一提的是,玉蟾山石窟造像在佛像的造型上也有很大的突破,它们不再是北方石窟中的异域面孔,看起来更像是南方人。在造像像式上、在造像雕刻中并非一味注重对经典的严格遵守,重义而不重形,相反,民间化、生活化的特征十分明显。可以说,玉蟾山石窟石刻既学习有藏传佛像的风格,又沿袭了汉传造像风格,是汉藏造像文化传统相互学习交流的结果。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