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普日开启“探索邬达克之旅”,读懂五栋老房子,最后一站是武康大楼

建筑|科普日开启“探索邬达克之旅”,读懂五栋老房子,最后一站是武康大楼
文章插图

2021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昨天拉开序幕。在数千场科普活动中,传奇建筑师邬达克的探索之旅应该是其中不容错过的经典节目,市民们将跟随建筑专家,阅读白公馆、绿房子、息焉堂、广学会大楼、武康大楼这五栋邬达克的经典建筑。
昨天,“阅读上海 阅读邬达克”——“绿房子”的前生今世在小巧精美的邬达克纪念馆开讲。在“绿房子”中工作30余年的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所长奚文沁为近百位市民揭开了这栋传奇建筑的历史与新生。
“绿房子”有“三大豪”
绿房子坐落在静安区铜仁路,因其建筑和围墙大量采用绿色面砖而得名。作家程乃珊曾这样评价“绿房子”:外观如一艘邮轮,隔着马路远远望去,犹如一抹烟花翠绿的都市中的苏堤柳荫,在一簇面目模糊划一的城市建筑中,衬出几分自恋的孤寂。
建筑|科普日开启“探索邬达克之旅”,读懂五栋老房子,最后一站是武康大楼
文章插图

说到邬达克设计的建筑,上海人第一想到的大都是武康大楼,奚文沁却表示,在外国出版的邬达克图书、明信片或邮票上,封面大多印刷的是“绿房子”,这栋住宅也是邬达克在上海完成的最后一件作品。1935年,一位年轻商人吴同文,找到上海滩传奇建筑师邬达克,要打造一栋四层高的房子。三年后,“绿房子”落成。
据奚文沁介绍,“绿房子”创造了“三大豪”:这是第一栋装电梯、第一栋装弹簧地板、第一栋冷暖空调的花园住宅,除此之外,整体设计的独特性和原创性,让这栋建筑历久弥新,无论何时观赏都觉得赏心悦目。
每一寸空间都用心打磨
“邬达克就像一名能用不齐整的布料做西服的巧手裁缝,因地制宜,反复推敲,使绿房子成为只能在此生长的独特建筑,就像锚固在基地上的一座城市居住机器,功能和形式都处理得又精准又妥帖,成为与城市空间相得益彰的独立式花园住宅的典范。”奚文沁这样形容“绿房子”。
建筑|科普日开启“探索邬达克之旅”,读懂五栋老房子,最后一站是武康大楼
文章插图

在空间的有效利用上,邬达克几乎挖空心思,每处空间安排都想机器齿轮一样环环相扣。比如,“绿房子”有四层阳台,一二层阳台想通,三四层阳台想通,这是让进入公共空间的客人不会在无意间踏入三四层私人住宅区的设计;而南立面高耸的阳光房,形成挺拔的玻璃塔楼,并相应梳理平台的形态,将原来的曲线全部拉直,形成强烈的的横竖线条对比,形体既有虚实对比又体现错落有致。
层层后退的大露台与周边建筑和城市空间的互相观望,这个转角也一直铭刻在城市公众的生活记忆里。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