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这里何以成为600万只鸟儿的“家园”——探访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 二 )


湿地|这里何以成为600万只鸟儿的“家园”——探访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
文章插图
白天鹅等候鸟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栖息(2014年12月22日摄)。新华社采访人员 郭绪雷摄
“黄河三角洲被誉为‘鸟类国际机场’,每年迁徙经过的各种鸟类多达600万只。”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工会主席吕卷章说,这里已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
三角洲湿地“新生”
34岁的民警杨华章有一个特别的头衔——“生态警长”,这是当地重视生态保护的缩影之一。
湿地|这里何以成为600万只鸟儿的“家园”——探访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
文章插图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杨华章(前排左)乘坐水陆两栖巡逻车和同事们巡查(5月13日摄)。新华社采访人员郭绪雷摄
他的主要职责是守护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核心区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在杨华章看来,蒹葭苍苍、鸥鹭翔集充满诗意,但16万亩责任区、3小时的巡逻路更为“写实”。
“除了日常巡查,我们依靠智慧防范管控平台可以迅速发现不法行为,打击盗猎违法犯罪。”杨华章说。
作为退海之地,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成陆时间短,土地盐碱、植被少,生态环境脆弱。智慧的黄河口人民深知:黄河水沙资源是黄河口湿地生存和发育的根本,黄河水沙量是否丰富,决定着河海交锋的胜负,关系着陆与海的此消彼长。
20世纪90年代,黄河在9年时间内平均每年断流100天,也就是说自然保护区河段每年近三分之一时间内处于干涸状态,这意味着海水倒灌,打破湿地生态平衡,黄河口湿地面临生死存亡。
2002年以来,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实施调水调沙,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创造了良机。保护区通过筑堤修坝向湿地引水、蓄水,恢复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用淡水冲碱压盐,以促进湿地的自我恢复、自我发育。
抢引黄河水由此成为保护区人每年的头等大事。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耿沛华说,黄河水是湿地的“命根子”,水来了,不仅湿地得以恢复,随之而来的还有鱼类和鸟类。
湿地|这里何以成为600万只鸟儿的“家园”——探访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
文章插图
这是5月13日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拍摄的大白鹭。新华社采访人员 郭绪雷摄
2019年以来,黄河三角洲生态建设迎来新契机,保护区人又借机开启了新一轮湿地修复之路。
去年,黄河三角洲累计生态补水1.74亿立方米,比近10年均值增加两倍多。据了解,大流量生态补水期间,河海交汇线向外最远扩移达23千米,大大遏制了海水倒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趋势,增强了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能力。
除了生态补水,保护区正加快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逐步走向陆海统筹、河海兼顾,2020年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修复滨海湿地3.3万亩。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