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宣城太守与山水诗杰(下)( 五 )


宣城|宣城太守与山水诗杰(下)
文章图片

怀谢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
其一 , 宣城与永嘉的地理环境不同 。 宣城境内有山 , 如麻姑山、柏枧山、行廊山、敬亭山、陵阳山、凤凰山、麒麟山、响山、玉山等 , 但险峻者少 , 海拔不过百十米 , 平缓者居多;宣城境内有水 , 水阳江、青弋江穿境而过 , 流向长江 , 其支流环城有宛溪、句溪、梅溪等 , 这些水多“观流水兮潺湲” 。 又宣城水网交错 , 丘陵起伏 , 谢朓触目所及 , 或“山积陵阳阻 , 溪流春谷泉” , 或“池北树如浮 , 竹外山犹影” , 全是平淡致远的画面 。 因而 , 谢朓描述这些景致时 , 将自己细腻的感觉、感情、感悟自然而然地融入进去 , 以至于他的诗给人一种清新、委婉、秀丽的韵味 , 使人感觉到那清新秀丽的风格与宣城山水之清远绵缈的特色如此贴切 。 清人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论及谢灵运与谢朓的山水诗时 , 就敏锐地指出他们各自的特点:“诗人所游览之地 , 与诗境相肖者 , 惟大小谢 。 温台诸山 , 雄奇深厚 , 大谢诗境似之 。 宣歙诸山 , 清远绵渺 , 小谢诗境似之 。 ”一语道破了谢朓的宣城山水诗风格与宣城的地域环境相得益彰 。
其二 , 二谢的性格迥异 。 《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为性褊激 , 多愆礼度 , 朝廷唯以文义处之 , 不以应实相许……出为永嘉太守 。 郡有名山水 , 灵运素所爱好 , 出守既不得志 , 遂肆意游遨 , 遍历诸县 , 动逾旬朔 , 民间听讼 , 不复关怀 。 所至辄为诗咏 , 以致其意焉” , 又云:“出郭游行 , 或一日百六七十里 , 经旬不归……寻山陟岭 , 必造幽峻 , 崖嶂千重 , 莫不备尽……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 , 直至临海 , 从者数百人 。 临海太守王琇惊骇 , 谓为山贼 , 徐知是灵运乃安 。 ”谢灵运目无法纪、放荡不羁的个性跃然纸上 。 而谢朓的个性恰恰相反 , 《南齐书谢朓传》称其“谦挹”“好善” , 生性柔弱胆怯 , 加上目睹庙堂之上的相互残杀 , 使他“常恐鹰隼击” 。 他来宣城为官 , 远离庙堂的腥风血雨 , 到了一个与世无争的和平环境 , 正所谓“嚣尘自兹隔 , 赏心于此遇” , 再加上宣城“国小暇日多 , 民淳纷务屏” , 让他能够过上忘却烦恼的舒心生活 。 这时候 , 山水伴随着他的平静生活 , 山水很自然成为他的情感寄托 , 使他能够从容地将自己的笔触游弋到山水的方方面面 。 心情的解放和放松 , 对一位诗人来讲 , 可以给他的创作带来无限的自由空间 。 柔弱的性格 , 平淡的心境 , 使他的诗染上平淡清秀的色彩 。 他没有族伯谢灵运在永嘉的那般气魄 , 遇木伐木 , 遇水搭桥 , 他只求在安逸的环境中 , 和三两好友咏觞 , 或独坐高斋 , 凭窗远眺 , 寄意山水 。 在他的视野中 , 宣城的山山水水可为诗料 , 不假外求 。 这种闲适 , 这种清静 , 使他在宣城的诗歌创作 , 着力追求一种新的精神境界 , 那就是“清” , 也即“清静为天下正”的道家理念 。 他的诗中散发出来的“清” , 让我们既能体味到远离尘嚣的超脱 , 也能感受到他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和追求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谢朓较之谢灵运 , 诗歌的境界与格调更高 , 表现的手法也更为高超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