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童眼看宝墩( 二 )


它有很独特的设计 , 从外表来看它是一个圆柱体 , 在下端有一个拱形的豁口 , 考古学家推测这里应该是放柴火的入口 。 而从上往下看 , 它是中空的 , 在圆筒内壁中间位置 , 向内“伸出”七根像触手一样的支架 , 考古学家推测这是用来放锅的支柱 。
它是一个远古的灶台 , 说明当时古人就已经学会了用火烹饪食物 。 由于它是成都平原现有考古发现中最为古老的一个灶 , 因此大家才把它叫作成都平原第一灶 。
宝墩之行让我学到了很多的新知识 , 我的研学手册都被填得满满当当了 , 真是有收获的一天呀!
为宝墩文物代言
泸州市梓橦路学校三年级(7)班 刘笑妍
指导老师 卜俊文
豆:
这是宝墩博物馆内珍藏的灰白陶文物 。 它酷似现代高档的水果盘 , 上方盛放东西的那一面中间有一根似分界线的纹路 , 一边灰一边白 , 像个阴阳人不同颜色的脸 。 听讲解才知 , 白色的部分是出土以后考古学家修复文物时使用的石膏 。 下面有个呈倒扣喇叭形的底座 , 上面布满了灰白黑的“花纹” 。
高圈足尊:
一听名字“尊” , 就知道这一定是古代喝酒用的“酒杯”啦!它灰白相间 , 正合宝墩文物的特点 。 比起前面介绍的“豆” , 它更像个高脚杯 。 “尊”的上部像一个吃饭用的大碗 , 最有特点的就是它的底座了 , 底座上有好几个小孔 。 我猜古人或许在下面生火把酒加热 , 它就成了温酒器 。
盉:
如果不是牌子写着“盉” , 还以为是个三足的奇怪小人呢!我推测它应该有50厘米左右吧 。 它是土黄色的 , 整体是瘦长瘦长的圆柱体 , 最顶部有一条像一绺扎起的马尾一样的东西 , 从头披到腰部 。 而在下面 , 有三只好似胡萝卜的脚 。 它这奇怪的样子 , 是放在屋里作为装饰品?还是用来陪葬的器物呢?真搞不明白 。
追寻天府之根
双林小学五年级 卢思彤 指导老师 卜俊文
让我们回到4500年前 。 这时的宝墩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 , 因此在这里有许多石头磨制而成的器物 。 虽然这些石刀石斧是无法与现在的刀斧相比较 , 但它们仍标志着宝墩文化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 。 宝墩古城遗址拥有外城和内城两座城墙 , 是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古城遗址 。
看了这场展览后 ,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成都平原第一灶了 。 它由灰白陶制成 , 经过火的熏烧变成了黑色 , 那为什么它有地方是白色呢?这是因文物长期埋在地下 , 出土时已破碎不堪 , 白色的部分是用石膏补上的 。
为什么认定它是灶呢?那就要看它的造型了 。 在它那圆滚滚如水桶般的身子下面一侧有半圆形的灶门 , 可放入柴火 。 内壁上等距分布了七根支柱 , 应该是像支架一样 , 支撑放在上面的锅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