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查理森:在故乡,寻访书店( 二 )


书店虽然没有工会大楼那样的高大 , 也不如文化馆小院那般灵秀 , 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气派 , 高架在楼顶上由毛主席题写的“新华书店”四个红色大字分外耀眼 , 赋予了它压过周边所有商铺楼宇的气势 。 从街边要走上五级台阶 , 再经过小平台 , 才走进大书店的大门 。 这门共有四扇 , 平日常开的是中间两扇 , 有需要时 , 才把旁边的两扇打开来 , 这样从街上经过 , 就能看见店堂里一排排高大的书柜和悬挂着的各式各样的宣传画、年画等美术作品 。 逢年过节时 , 生意兴隆 , 顾客盈门 , 店堂内人满为患 , 书店干脆露天设摊 , 到门口的小平台上售卖春联、年画等喜庆文化用品 。
书店店内面积约三百平方米 , 柜台呈倒凹字形整齐地摆放着 。 柜台里面是高高的书架 , 排列着各种图书 。 那时还不时兴自选自助 , 顾客买书都需要通过营业员去书架上取 。 我们一群中小学生 , 往往是隔过柜台玻璃看见想要的书 , 再趴在地上 , 透过玻璃看准那本书封底上标注的定价 , 确定自己手里的钱能不能买下它 。 有时钱不够 , 几个小伙伴就会贰分、五分地“凑份子” , 把书买回来轮流看 。 读书之外还想有一身武功 , 也许是我的同龄人在那个年龄段共同的梦想 。 我曾攒下一个月的零花钱 , 在书店买了本《初级长拳教程》 , 早晚偷偷在小院里照葫芦画瓢地比划 , 个把月下来 , 才知道武功仅靠这本小册子是练不出来的 。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 学习的风气重回神州大地 , 高考更是激发了年轻人乃至全社会的学习热情 , 书店一下子成为最热闹的场所 。 为了能买一册《数理化自学丛书》或者《英语900句》等教辅读物 , 许多人不惜在书店门口彻夜排队 。 为缓解书籍的供不应求 , 满足读者的学习需要 , “新华书店”适时开设了图书租赁业务 , 只要交两块钱押金办个证 , 就可以一天花几分至一毛钱租本书回家看 , 深受读者青睐 。 我就是通过这个方式 , 第一次接触到了《水浒传》《李自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著 , 以及《中国文学发展史》等学术专著 。
当我又一次站在云岭路上时 , “新华书店”——这个我时常挂念的亲密朋友早已不见了踪影 , 包括它身边的工会大楼也未留痕迹 , 原址上建起的是一排平房 , 辟作了几个小商品门店 。 店主各自悠闲地坐在门里玩着手机 , 除我之外 , 也没见有其他顾客 。 店主们可能也知道我只是个过路人 , 没有生意预期 , 也懒得招呼 , 头也没抬 。 我本想和他们攀谈一番 , 聊一聊脚下这片土地的当年 , 缅怀一下走失在时光隧道的那个“新华书店” , 可见此情景 , 我只能作罢 , 悻悻然走开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