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漫步云游,到这些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乐享南国之夏( 二 )


我快步来到最高观景平台 。 层层叠叠的梯田从山脚盘绕而上 , 错落有致 , 镶嵌于崇山峻岭间 , 气势磅礴 。 云雾已退到山谷 , 对面群峰露出绵延起伏的身段 。 云雾在梯田和山峦的包夹下 , 似乎不受管束 , 波起云涌 , 忽地漂浮不动 , 忽地渐渐升腾;时而如海浪般涌上山巅 , 浪花飞溅;时而如轻纱般缠绕山间 , 弱柳扶风;时而荡起层层涟漪 , 朦胧了底层的梯田;时而浓得难以化开 , 遮掩了一面田野 。 仰望天空 , 云卷云舒 , 浓淡相宜 。 于是 , 山、云、田交织在一起 , 相互映衬 , 似一轴不断变换、神韵无限的水墨画 。 那至纯、至简、至美的绝色景致直抵心扉 , 让我怦然心动 。
梯田恰似人间仙境 , 游人大饱眼福 , 个个惊叹不已 , 无不被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力量所震撼 。 我从未见到如此超凡脱俗的画卷 , 陶醉其间 , 既目不暇接 , 让一颗心自由地放飞在云田之间;又忙于录像、拍照 , 将此景一一揽入镜头中 。 许多摄影爱好者早就准备了“长枪短炮” , 一定不虚此行 。
短短10分钟 , 云雾弥漫 , 笼罩四周 , 能见度也就十来米 , 美景就此消失 。 我在庆幸自己运气好的同时 , 仍不免遗憾 。
踏着青石级向下走去 , 雾如曼妙的轻纱从身边飘过 。 高高的田埂把梯田分隔得宽宽窄窄、形状不一 , 弧形、椭圆形、簸箕形……依山就势铺展开去 , 似一行行韵律十足的诗写在田野上 。 潺潺流水有的顺着砌成的沟渠流去 , 有的从劈开的毛竹筒上淌过 , 有的从田埂的小沟飞流 , 有的迂回曲折……一律发出不同的声响 , 悠扬空灵 , 似天籁之音 。
时不时见到奇形怪状的石头 , 或像小狗摇头摆尾 , 或像健硕无比的耕牛 , 或像雄鸡报晓 , 或像胖嘟嘟的小猪活泼可爱……充满农家生活气息 。
田头有搭建的草屋 , 有草垛 , 有用草绳扎起的动物塑像 。 在一尊儿童手持短笛骑在牛背上的塑像前 , 我驻足好一会儿 , 脑中浮现“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的景象 , 勾起了儿时在乡村田野放牛的回忆 。
云和梯田起于唐初 , 兴于元、明 , 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云和 , 田地最为宝贵 。 从闽北迁徙到这里的畲族山民 , 是最早的垦荒者 。 畲、汉两族农人用土办法 , 伐去灌木与荆棘 , 挖去乱石 , 拣尽杂砾 , 垒堤筑埂 , 把经年不息的山泉引入梯田 ,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开垦 , 在大山深处创造了农耕文明的奇迹 。 想到此 , 我不禁为天人和谐的景象而叹服 , 更为先人的勤劳和智慧而叹服 。
朦朦胧胧中隐约见到灯光 , 原来是一家云中驿站 。 里面有许多土特产 , 最吸引我的是梯田原生态高山大米 。 这是采用传统耕种方式 , 在海拔800米的高山 , 用山泉灌溉而产出的大米 。 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 , 这里的水稻生长期较其他水稻要长个把月 。 仔细看一粒粒米 , 细长饱满 , 略微扁平 , 泛出红色 , 有股淡淡的醇香盈鼻 。 虽10多元一斤 , 我还是买了几斤 , 回去煲粥 , 想必稠糯可口 , 营养丰富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