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记者手记:为何古代君王、墨客争相“问道崆峒”?( 二 )


道教名地西王母祖庙之地 , 也容纳了北魏时期创建的佛教石窟 , 因其位于西王母祖庙周围 , 坊间便将其称为“王母宫石窟” 。 石窟内 , 有尊观音菩萨像以男身塑造 , 因处于塔柱后方 , 颜色保留依旧艳丽 。 解说员刘莹说 , 工匠利用窟内昏暗光线和菩萨半眯的眼睛 , 游客长时间盯看 , 会有菩萨眼睛左右转动的感觉 。
除此之外 , 泾川还是半个世纪3次出土2000佛舍利之地 , 被誉为“华夏佛宝圣地”“世界佛舍利供养中心” , 是仅次于敦煌的佛教艺术宝库 , 也构成了“西有敦煌莫高窟 , 东有泾川大云寺”的佛教文化格局 。
中国五大武术流派崆峒派发祥之地崆峒山位于平凉境内 , 因中国武侠小说家金庸笔下的“全真教江湖”而家喻户晓 , 也因“七伤拳”为该门派平添些许神秘色彩 。
从现有的记载看 , 崆峒派武术早于少林、峨嵋、武当等 。 《庄子》《尔雅》《史记》中都有记载“崆峒之人武” , 杜甫也曾赞叹“防身一长剑 , 将欲依崆峒 。 ”
采访人员进山门 , 拾级而上 , 抬眼皆是云雾树影 , 恍若走在“九重宫阙”的天阶上 , 崆峒派第十二代掌派人陈虎在朝天门处习武 。
“崆峒派武术特点是奇兵 , 它不属于十八般兵器 。 ”陈虎介绍说 , 所谓奇兵正是脱胎于古人的农耕工具 , 来自于生产劳动实践当中 。
其实 , 除崆峒派武术外 , 崆峒山自古就是历代君王和文人骚客竞相拜谒的名山 , 从黄帝、秦始皇、汉武帝再到司马迁、皇甫谧、李白、杜甫等无不把登临崆峒当作人生幸事 , 但其实 , 崆峒山垂直高度不足700米 , 诠释了“山不在高 , 有仙则名”的真谛 。
平凉市市长王旭曾说 , 近年来 , 当地走出了一条产、城、景一体化联动发展之路 , “问道崆峒·养生平凉”文旅品牌正以崭新形象吸引八方游客“素履以往” 。 (完)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