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张九龄、苏东坡传说入选 客家童谣畲族民歌在列( 三 )


东莞木偶戏
木偶戏是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 , 大朗木偶戏始于清光绪年间 。 杖头木偶在古代称“杖头傀儡” , 是以木杖来操纵动作完成 , 它内部虚空 , 眼、嘴可以活动 , 装有3根操纵杆 , 一根支持头和身躯 , 两根牵动双手 , 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 , 因而又称“举偶” 。
大朗镇巷头木偶剧团 , 木偶头雕刻细腻 , 形象逼真 , 动作传神 , 形神兼备 , 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 表演时后台由3-4人操纵木偶 , 每人操纵1-2尊 , 后面伴唱、伴乐者9-12人;表演过程根据人物行当和剧情需要表演飞天、入地、点火、射箭、骑马、张扇、划船、武打等动作 , 呈现独特的操纵技艺 。
东莞粤曲
东莞人对粤曲情有独钟 , 人们不仅爱看爱听 , 还会弹唱编演 , 无论是在祠堂里、凉棚 , 或是码头边 , 都可以听到悠扬动听的粤曲之声 。 有着积淀百年的粤剧曲艺文化底蕴的东莞 , 源远流长 , 实乃孕育和发展“南国红豆”的沃土 。
粤曲源于戏曲声腔 , 从清道光初年开始 , 经历了几个不同形态的发展时期 , 形成广东省的最大曲种 。 道滘镇和麻涌镇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粤剧、曲艺)之乡” , 同年11月 , 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 , 2005年5月道滘镇还被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司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 道滘镇成立了“青少年粤曲培育中心”和粤曲创作基地 , 推动东莞粤曲艺术的发展 。
潮州畲族民歌
畲族民歌广泛流传于畲族人居住的村居 , 有潮安区凤凰镇的石古坪村 , 文祠镇的李工坑村 , 归湖镇的山犁村、碗窑村、岭脚村 , 湘桥区的雷厝山村和饶平县的蓝屋村 , 以及凤凰山北面梅州市丰顺县潭江镇的凤坪村等 。 畲歌是畲族主要的口头文学 , 畲族人不论男女老幼 , 大都善歌 , 他们以歌代言 , 以歌为文 , 称为“歌言” 。 据考证 , 畲歌可分为历史传说歌、劝世歌、情歌、杂歌四大类型 。 畲歌保存了诗歌、音乐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复沓 , 即重章叠句 , 词律同中有变 , 静中寓动 。 “依字行腔”是凤凰山畲歌的一大特点 , 没有固定的曲调 , 而旋律音阶多是柔和的级进 , 极少有四度以上的大跳 。
河源和平采茶戏
和平采茶戏是和平县及周边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 , 从江西赣南地区流入 , 可溯至乾隆年间在和平出现的“采茶腔” , 经过百年以上的传承 , 糅合了本地方言、民间音乐和表演 , 而逐渐形成的地方戏剧 。
“和平文徵”中记载曾硕鹏的《和平竹枝词》有“凉帽笼头女几双 , 低声学唱采茶腔 。 愁闻茶价今年好 , 薄幸情人走半江”的描述 。 和平采茶戏一般只有二旦一丑 , 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 , 俗称“三脚班” , 内容多表现民间生活题材 , 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 , 唱腔高亢流畅 , 节奏轻松明快 , 情调优美质朴;表演中有扇花、手巾花、高步、矮步、蹲步、碎步、云手、圆手、搓手等动作 , 形象生动 , 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