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文|五缘湾建设初心不变( 二 )


通过清淤整治 , 新增2平方公里内湾 , 3平方公里陆域 , 8公里长优质生活岸线 , 新城界面大大提升 , 土地价值日益凸显 。
五缘湾的生态修复与建设 , 使得厦门成为中国近代少有完成清淤还海的城市 。
B崇尚生态 把自然留给城市
在原五缘湾片区开发建设总指挥部综合部负责人钟少川的眼里 , 五缘湾除了“美” , 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新” 。 他告诉导报采访人员 , 五缘湾是新世纪城市地标区域、新兴产业升级示范区、新时代湾区高尚住宅聚集区 。 这个“新” , 与建设之初“新生态主义”的指导思想密不可分 。
“当时提出 , 一定要注重自然、人文、产业、人居四个生态系统的建设 。 ”钟少川称 , 在大量的调研和充分尊重自然历史的情况下 , 五缘湾的生态建设可谓大胆规划、小心求证 , 不仅体现了设计之美 , 更让人领略自然之美 。
五缘湾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是不破坏原有的生态基础 , 尽量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 , 以保护、修复为主 , 重构为辅 , 营造绿色原生态 。 原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五缘湾项目部吴家明告诉导报采访人员 , 原始的树木、植被是最能体现生态之美的 , 再昂贵的移植都无法比拟 。
负责生态修复与自然科学的石盛莉称 , 五缘湾的原生态保持了生物的多样性 , 使得人们在这里呆得住 , 留得下来 。 最简单的例子 , 让孩子们去海湾公园 , 可能不到半小时就会觉得无聊了 , 但当他们来到五缘湾 , 随便找一块区域 , 就能够观察到品种多样的动物、植物 , 他们甚至可以蹲在地上看半小时不挪脚 。
陈卫文回忆称 , 本着对大自然的敬畏感 , 建设过程中 , 保留了众多原有的生态 , 从一片红树林、一湾芦苇荡 , 到一间老房子、一颗老榕树、一只小鸟……
“当初在外人看来仅有的一小片朴树林 , 我们视如珍宝 , 天圆大桥为此改线;湿地公园南门的入口处 , 也因为几颗老榕树而绕道 , 为了保留更多原生态 , 地块规划可以调整、山头可以保留 , 湿地可以扩大 。 ”陈卫文告诉导报采访人员 。
在城市建设中 , 构建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艰巨的任务 , 也是对城市运营商最大的挑战之一 。 当时的片区开发指挥部委托国家海洋局厦门海洋三所、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科研院所设立专题、进行研究并贯彻执行 。
“如今我们看到的树木郁郁葱葱 , 生态多样丰富 , 都是当年生态建设留下的好底子 。 ”作为五缘湾景观设计负责人 , 尹国斌感慨道:“参与五缘湾的建设 , 令人自豪 。 ”
原五缘湾区域环境评价负责人、海洋三所刘正华博士也赞叹这种生态前置的新城建设理念 , 生态价值放在土地利益最大化的前面 , 足以体现当时建设者们的眼见和格局 , 这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出一辙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