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明代人也爱郊游露营,他们还有这些户外生活黑科技( 二 )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 , 师徒四人组 , 猪八戒和沙和尚算两个挑夫 。 猪八戒总是抱怨担子重 , 唐僧的担子都挑了什么?书中交代 , 西行担子“四片黄藤篾 , 长短八条绳 。 又要防阴雨 , 毡包三四层 。 扁担还愁滑 , 两头钉上钉 。 铜镶铁打九环杖 , 篾丝藤缠大斗篷 。 ”搬家最怕搬书 , 唐僧有夜读习惯 , 担子里装了经书和文房四宝 。
徐霞客自叙“吾以老布衣 , 孤筇双屦 , 穷河沙 , 上昆仑 , 历西域 , 题名绝国” , 说是这么说 , 他才不是“孤筇双屦” 。 徐霞客一路多雇佣差夫 , 有时四人 , 最多时六人 。 徐霞客行李重 , 一个担子不够用 , 要用“二肩舆” 。 徐霞客在日记中 , 总写到了某地要“换夫” , 最多一天写了四次“换夫” 。 此外 , 他还随身携带家传之宝《晴山帖》六册 , 一路与友人共赏 。 徐霞客对担子的需求其实和唐僧的差不多 。
唐僧是和尚 , 出行持禅杖 。 徐霞客拄的“孤筇”指竹杖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一句诗 , 定义了后世忘情于山水的潇洒 。
明人出游什么打扮?穿野服 。 据张丑《野服考》 , 一套野服包括苔笠缁撮、鹿裘带索、草履、草裳、短褐、斗笠、蓑衣、纶竿、芒鞋、竹杖、柴担、耒锄等 。 想来一个个就像“诸葛村夫” 。
《儒林外史》第八回 , 嘉靖时娄家两公子去拜见蘧太守 , “太守也换了葛巾野服拄著天台藤杖出来陪坐 。 ”文人精神在达与隐中切换 , 换身衣服拄根棍就能实现了 , 这才是“装”的正解 。
陆游当年得了一根老藤杖 , 吟诗“我有古藤杖 , 夭矫蛟龙形” , 像不像庞麦郎的歌“我的滑板鞋 , 时尚时尚最时尚”?不过天台红藤杖才是陆游心中好:“明朝欲入天台去 , 试就高人乞一支 。 ”徐霞客游天台山时 , 也曾费工夫在天台山上找过万年藤 。 没找到天台藤 , 只好用“孤筇”了 。
吴敬梓想要一根天台藤竹仗 , “一杖需数十金” , 如买下“时或至于绝粮” 。
陆游
提盒里面有乾坤
《广志绎》中说 , 明代北京人好游 , 清明踏青 , “高梁桥盘盒一望如画图” 。 清代《燕京岁时记》也说:“明时积水潭 , 常有好事者联十余牀 , 携都篮酒具 , 铺氍毺其上 , 轰饮冰凌中以为乐 。 ”
盘盒都篮一回事 , 是明人出游的必备神器 。 “都篮”最早见于唐代陆羽《茶经》 , 主要是装茶具的 , “以悉设诸器而名之” 。 到了明代 , 发展为提盒 , 大幅度扩容 。
高濂曾自制“提盒” , 可谓高配 。 高濂的提盒分上下两层 , “式如小厨” , “远宜提 , 甚轻便 , 足以供六宾之需” 。 下层作小仓 , 可以“装酒杯六、酒壶一、箸子六、劝杯二” , 上层分六格 , “以四格 , 每格装碟六枚 , 置果肴供酒觞 。 又二格 , 每格装四大碟 , 置鲑菜供馔箸” 。 此外 , 又自制“提炉” , 类似提盒样式 , 可以煮茶、温酒及熬粥 。 用一副担子挑着提盒和提炉 , 就可以出发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