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厦门集美:创新提效交出水环境治理答卷( 二 )


在组织架构上 , 集美区率先建立区、镇街“双总河长”架构和区、镇街、村居三级河长体系 , 全区设57名“施工队长” , 将辖内3条流域、153个湖库塘全部纳入河湖长制实施范围 。
在工作体系上 , 弹好整治“进行曲” 。 集美区结合区情实际 , 积极探索打造“123456”治水体系 , 即:搭建一个平台、印发两个方案、建立“三治”手段、采用四种方法、组建五支队伍、制定六项制度 , 坚持铁腕“治乱”、高压“治违”、强力“治污” , 深入推进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 快速建立起全区河湖长制高效运行体系 。
在机制创新上 , 奏好分工“协作曲” 。 集美区紧紧围绕高效调度、联动执法、多线督导、奖惩考评、快速处置、严密监测等六个方面 , 建立起集中统一的调度机制、协同联动的执法机制、“2+1”督导机制以及奖惩分明的考评机制等 , 推动水环境治理提质增效 , 让河湖长制落到实处、抓到细处 。
值得一提的是 , 集美区把“河道警长”真正纳入联合执法体系 , 发挥“河道警长”在整治涉水违法行为中的“主力军”作用 , 确保问题第一时间被发现、协同解决 。 而在“河长办+区联合督查办”双管齐下的督办模式下 , 集美区纪委创造性实施水环境污染源网格化管理 , 建立了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快捷处置的全流域污染源“一张网”管控防护体系 , 将污染源“一网打尽” 。 该网格化经验做法获得省、市级表扬 , 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
标本兼治 , 项目带动促常态
曾经人见人嫌的“臭水塘” , 如今已蝶变成可供休闲散步的“景观池” 。
治理|厦门集美:创新提效交出水环境治理答卷
文章图片

【治理|厦门集美:创新提效交出水环境治理答卷】家住集美区后溪镇崎沟村的老王说 , 附近的田头池塘以前很臭 , 夏天的时候在家里都能闻到臭味 。 去年 , 集美区全力推进小微水体整治 , 实施完成26个治理项目 。 田头池塘就此迎来新生:池塘清淤了 , 污水截流了 , 臭味根源解决了;矮生苦草一茬茬“住”进了水底 , 成了治水主力军;原本逼仄的土坡 , 拓宽成了可以通车的水泥路 , 方便群众出行;藏污纳垢的杂草 , 也换种为成片的美人蕉 , 池塘景观焕然一新 。 “现在漂亮很多 , 村民们经常到池塘边散步 。 ”老王说 。
立足长远 , 着力于提升群众幸福感 , 集美区坚持以项目带动促进水体治理“标本兼治” 。 集美区加强水资源保护 , 出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办法》 , 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强水环境治理 , 在推进小微水体治理的同时 , 推进排污口整治 。 集美区梳理全区49个雨水排口 , 采取逐个过、联合查、截封堵等办法完成初步整治 。 此外 , 集美区还推进工程治理 , 编制“三溪一库”系统治理方案 , 建立项目滚动生成机制 , 生成了41个“三溪”流域治理工程项目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