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百年后全线又通水,大运河再润沧州城( 二 )


近年来 , 沧州市以河为线、以城为珠 , 线串珠、珠带面 , 全域统筹大运河文化保护带、生态景观带、全域文化旅游带、乡村振兴产业带建设 , 使古老母亲河再润沧州 。
大运河|百年后全线又通水,大运河再润沧州城
文章图片

沧州市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景色(2021年7月6日摄) 。
保护:让文物讲述历史
东汉末年至今 , 大运河沧州段各年代文物沉积 , 古迹散布 。 乾隆三次下江南“乘船巡幸临捷地 , 碑文御书留人间” , 如今的御碑苑景区就是因乾隆御碑而得名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印度籍专家莉玛·胡贾女士曾感叹:“沧州段大运河具有里程碑式沧桑的美!”
“九龙十八弯”是人们对南运河河道原生形态的形象描述 。 沧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文旅服务中心孙健说 , 大运河沧州段利用自然和人工弯道减缓流速、降低堤坝受力 , 从山东德州四女寺枢纽至沧州连镇谢家坝直线距离为52公里 , 大运河流经88个弯道后 , 距离延长至94公里 , 流速大大减缓 , 体现了前人“三弯抵一闸”的水工智慧 。
尽管如此 , 仍有险段 。 历史上 , 东光县连镇的谢家坝曾多次决口 。 清康熙年间 , 连镇谢氏乡绅捐资 , 组织人力用糯米熬浆 , 加灰土、泥土混合筑堤 , 故名谢家坝 。 如今 , 站在谢家坝坝顶俯视 , 200多米长、5米高的坝体安静矗立 , 虽然坝体上河水冲刷的道道痕迹清晰可见 , 但仍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气场” 。 谢家坝作为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 , 早在2012年就得到修缮保护 。
谢家坝旁的展馆内 , 一个微缩的糯米坝模型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 “这是柏木桩 , 上面铺毛石 , 再往上是夯土层 , 糯米坝不怕水 , 越泡越结实 。 ”讲解员说 , “谢家坝筑成后 , 这段运河再没有决堤 , 古代劳动人民为世界水利贡献了中国智慧 。 ”
大运河沧州段沿线共有物质文化遗产176处 , 其中国保单位8处、省保单位8处 。 沧州市对运河两岸文物建立保护名录 , 开展了运河标注行动 , 除连镇谢家坝 , 还对泊头清真寺、吴桥澜阳书院、青县给水所等重点文保单位进行了保护性修缮 。 运河沿岸“散乱污”企业全部清零 , 核心监控区400多个村全部实现生活污水管控 。
大运河|百年后全线又通水,大运河再润沧州城
文章图片

沧州市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景色(2021年7月6日摄) 。
历史上各朝代常年治水 , 让大运河利国利民、免生水患 。 大运河与捷地减河交汇处 , 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水利枢纽 , 用来调节丰水期大运河水量 。 明弘治年间在减河上口建设桥闸 , “龙骨石”至今整齐可见;清乾隆年间改闸为坝 , 皇帝三赴沧州亲力亲为 , 以诗文记录在御碑上 , 依此建设的御碑苑景区成为大运河的核心景观;民国时期捷地分洪闸启闭机全部采用德国设备 , 虽闲置多年 , 仍能灵活运行 。 如今 , 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文物遗存依次叠加 , 保存完好 , 把前人变水患为水利的决心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