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马拉:隐于山海之间( 三 )



“中国第一黎乡”王下乡 ,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牙迫村的皇帝洞和洪水村的船型茅草屋群落 。 皇帝洞位于半山腰处 , 并不大 , 也说不上幽深 。 洞里几无陈设 , 保持了原始的面貌 。 传说这是远古黎王的住处 。 在洞内 , 摆设了几处香火案台 , 香火在黑暗处 , 只见点点细小的红光 , 鼻子嗅出深处散漫出来的淡雅香味 。 洞内有一个巨大的石柱 , 石柱的缝隙处 , 有人塞了硬币和纸钞 。 这些都在暗示 , 这是黎人祭祀先人之处 。 从洞口往内 , 至穷尽处 , 折转的铁质楼梯依岩壁而立 。 往上 , 出洞口 , 身已在山岭高处 , 对面的山岩危耸峭立 , 沟壑在低处 , 杂树生花 , 视野也一时开阔起来 。 再加上凉风徐来 , 说是心旷神怡那是不为过的 。 再上 , 还有一个更大的洞穴 , 吸引着人往更高处寻找 。 洪水村和皇帝洞自是不同 。 洞在半山腰 , 村在山间平缓处 。 村外的稻田绿意葱茏 , 田边有不少高大的椰子树 。 说到椰子树 , 也是奇异 。 据说 , 在中国只有海南岛的椰树能结椰果 , 广东离海南并不远 , 气候也差别不大 , 椰果却长不出来 。 看来 , 椰果倒也是个纯情的汉子 , 独恋着海南的热土 。 今天的洪水村已相当现代化 , 端的是“绿水村边合 , 青山郭外斜” , 房子修建得也很是漂亮 , 颇有现代化新农村的面目 。 村广场边上的茅草屋却在默默诉说着历史 。 茅草屋狭窄、低矮 。 墙用竹子做筋骨 , 糊上黄泥土 , 屋顶铺着茅草 , 简陋的搭盖起来 。 这些茅草屋 , 也是黎人祖先艰难生活的证据 。 昌江号称“中国木棉之乡” , 三月去昌江 , 不看看木棉 , 如入宝山而空手归 。 昌江看木棉最著名的是七叉镇 , 代表观景点有两个:宝山梯田木棉观景台 , 昌化江畔尼下木棉观景台 。 木棉不像椰子 , 它和气一些 , 不少省份都有种植 。 比如广东 , 也是喜欢种木棉的 。 我们小区里种了不少木棉 , 每到花开 , 孩子们都很高兴 , 捡木棉花是他们每年的例行活动 。 我儿子捡了木棉花回来 , 很是珍惜 , 认认真真晒干 , 要么让我给他煲木棉花鲫鱼汤 。 昌江的木棉更多些 , 近乎随处可见 。 木棉一成片 , 那就更好看了 , 火烈烈地在空中烧起来 , 炫彩的晚霞一般 。 和多数花不同 , 木棉高大 , 开得热烈 , 没有一点攀附娇弱的样子 。

舒婷在名作《致橡树》中写道:“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我想 , 多数北方人知道木棉 , 怕是和舒婷的这首诗有莫大的关系 。 真实的木棉到底什么样子 , 见过的恐怕不多 。 我读书时 , 看到舒婷的这首诗 , 很是不解 。 木棉也不高大 , 何以有树的形象?想必大家猜到了 , 我把舒婷的木棉理解成了江汉平原的棉花 , 那自然和树扯不上关系 。 北方的朋友们 , 你们要看木棉 , 不妨阳春三月下昌江 。 山海之间 , 木棉红灿 , 多好 。 最后说说昌江的美食 。 海南的羊很出名的 , 众所周知的有东山羊 。 对吃货来说 , 东山羊和宁夏滩羊是同样不可忽视的高峰存在 。 去海南之前 , 我对东山羊抱有巨大的期待 。 我想 , 东山羊、文昌鸡、加积鸭、和乐蟹必须给整上 。 到了海南 , 我才知道 , 我想多了 。 这些都是太难得的食材 。 幸运的是昌江带来了惊喜 , 当一盘白切乌烈乳羊摆在桌上时 , 它低调的样子让我略有怀疑 。 一口下去 , 不得不说它满足了我对羊的所有想象 。 借用苏东坡的诗句来表达 , 那便是:日食乌烈羊一盘 , 不辞长作昌江人 。 有山海美景 , 有丰饶物产 , 上苍待昌江如此 , 足矣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