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喀什:马可·波罗来过的丝路重镇,两千年后依然鲜活( 二 )


【班超|喀什:马可·波罗来过的丝路重镇,两千年后依然鲜活】公元91年 , 由于功绩卓越 , 班超被朝廷提拔为西域都护 , 迁移到龟兹办公 。 当他要离开喀什的消息传开后 , 人们都舍不得 , 甚至抱住班超的马腿挽留他 。 后来 , 班超在龟兹又驻守了13年 。 直到70岁(102年) , 他自觉年事已高 , 向朝廷上书“但愿生入玉门关” , 得到允许 , 从玉门关进入敦煌 , 回归中原 。
班超的事迹得到了后人的一再颂扬 , 如唐朝诗人戴叔伦所作《塞上曲二首》其一:“军门频纳受降书 , 一剑横行万里余……愿得此身长报国 , 何须生入玉门关 。 ”
马可·波罗看喀什:商人遍布世界各地
元朝初期 , 1271年 , 时年17岁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 , 跟着父亲和叔父 , 从家乡意大利威尼斯出发 , 沿着张骞和班超开辟的丝绸之路 , 经过叙利亚、伊朗 , 翻越帕米尔高原后 , 来到喀什 。
在《马可·波罗行记》中 , 喀什被称为“喀什噶尔” 。 “喀什”是玉石的意思 , “噶尔”是集中的意思 , “喀什噶尔”就是玉石集中之地 。 玉石主要产自和田 , 喀什并不产玉 , 但因其所处的便利交通位置 , 而成为玉石贸易的集散地 。 这也说明至晚到宋末元初 , 喀什噶尔的名字替代了原来的疏勒 。
《马可·波罗行记》中写道:“他们有美丽的花园、果园、葡萄园 。 ……国中的商人遍布世界各地 。 ”
结合历史记载 , 我们可以推断 , 当时的喀什虽然气候干燥、降水量少 , 但由于有高山融水形成的喀什噶尔河等河流的滋润 , 灌溉条件优越 , 所以 , 不仅适合发展农业 , 种植麦子、水稻等植物 , 还适宜种植西瓜、葡萄、大枣、哈密瓜等水果 , 到处瓜果飘香 。 喀什人还特别爱用花草装饰自己的庭院 , 在喀什古城 , 街道两边和民居院落里 , 都种满了花卉 。 所以 , 在马可·波罗眼里 , 喀什是一座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花园城市” 。
“国中”指的是喀什城内 , 当时的喀什是南疆的政治、经济中心 , 它所包括的范围要比今天的喀什大很多 。 一方面 , 喀什市场繁荣 , 来这里经商的商人来自世界各地 , 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人都有;另一方面 , 喀什本地的商人也沿着丝绸之路经商 , 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
这充分说明 , 元朝初期的喀什是一座国际化的商业都市 , 并没有因为宋元丝绸之路的主要方向转向海上而受到很大影响 。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喀什的传奇不只这些 , 它还是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
马可·波罗描述的热闹市场 , 已经变成了各色各样的巴扎 。 水果巴扎、皮货巴扎、乐器巴扎、玉器巴扎 , 甚至还有帽子巴扎 , 琳琅满目 。 巴扎成为人们购物交流、会亲看友、娱乐休闲的好地方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