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护|巡山“追”熊猫30年 他和团队获国际巡护员奖( 二 )


施小刚回忆 , 2005年前后 , 红外线相机还是稀奇货 , 用的地方很少 , 一台五、六千元 , 防潮防冻以及拍摄效果等性能还不稳定 。 当时用的也还是胶卷 , 一台只能拍二、三十张照片 , 工作人员每个月或者更短时间就需要去更换胶卷 。 现在红外线相机都是数码的 , 一次拍几千张(段)图片及视频完全没问题 , 工作人员每季度或是半年去取一次就行了 。
大山之变
山林里的枪声消失了 巡护员从幕后到台前
变的除了装备 , 还有他们巡护的大山 。
“当时进山会听到枪声 , 地上有陷阱和猎套 。 ”施小刚说 , 随着山林的原住民逐渐搬到外围区域经营起了民宿农家乐等 , 山林里的枪声逐渐消失 , 地上的陷阱和猎套也越来越少 , 现在基本看不到了 。 猎人老了 , 他们的后代有了更多的选择 。 山林里的动物世界回到了最初模样 。 2016年到2018年 , 施小刚和同事收集大熊猫粪便进行DNA鉴定 , 初步估算卧龙一共有149只大熊猫 。 “应该说至少有149只 , 收集粪便时可能会有少量没被发现的‘漏网之鱼’ 。 ”施小刚笑着说 。
在去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后 , 这些远离人群的动物世界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 巡护员也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 去年施小刚所在的木江坪保护站更是闪耀国际舞台 , 获得了国际巡护员奖 。 国际巡护员奖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保护地委员会与国际巡护员联盟等机构于2020年联合设立 , 以嘉奖在全球各类自然保护地做出卓越贡献的巡护员 。
被问及巡护员情况时 , 施小刚说 , 他们比大熊猫的数量还少 。 他带的队员年龄大多在30到40岁之间 , 其中有三四个年轻的大学生 。
“他们几个本身都非常喜欢野外和动物 , 否则很难坚持下来 。 ”施小刚解释说 , 野外巡护很苦 , 并非大家想象中那么浪漫 。 巡护员的体能技术已经很好了 , 还是会累到无心看风景 。 对于更多人而言 , 仅仅只是走一遍可能就已经筋疲力尽了 。 当你在野外手脚并用、狼狈不堪时 , 风景再美都是多余的 。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成立带来的关注度 , 也让施小刚看到了壮大巡护员队伍的希望 。 “巡护员需要更多新鲜血液 。 ”他说 。
个人之变
除了追熊猫还要追雪豹
已在都江堰安家
从青年到中年 , 施小刚追了大熊猫20多年后 , 又多了一个新目标 , 那就是雪豹 。 “雪豹发情的时候 , 叫声有点像猫 , 但听上去更浑厚 。 ”施小刚介绍说 , 雪豹每年12月份到1月份发情 。 追了它们三年多 , 他和同事还没有在野外看到过它们的身影 , 只听到过它们的叫声 。 雪豹灰白色的保护色和矫健的身手 , 使它可以无声无息地隐藏在高原荒漠中 , 让人难觅踪影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