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遗产旅游能带来什么?( 三 )


采访人员:遗产旅游可以给旅游业带来哪些变化?
张朝枝:近年来,旅游发展理念的转变让大家重新认知世界遗产和旅游的关系 。20世纪中期,旅游活动的总体规模不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关注,“旅游业是无烟产业”观念盛行,认为旅游业销售的是风景,带来的是可观的经济效益,对环境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但很快,人们发现旅游业带来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旅游设施过度建设、文化景观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等 。这些都极大地危害着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 。这时,人们开始反思旅游造成的环境影响,可持续旅游的概念也随之诞生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旅游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对旅游领域的生态环保问题监督,强制执行绿色标准、旅游承载量等措施 。近年来,又直接将生态环境保护状态作为旅游等级景区评定的一票否决条件 。这些都促使旅游发展越来越“讲规矩” 。
采访人员:2022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提出“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 。从遗产旅游的特点来看,遗产地旅游应该如何发展?
张朝枝:我们必须树立一种观念,经济效益并不是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的最重要目标 。世界遗产代表了人类共同的智慧 。无论是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其遗产价值阐释又与国家、民族自豪感紧密相关 。因此,这些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都被赋予更高的要求 。
同时,遗产地的旅游发展一定要适应严苛的约束机制 。从过去50年的实践来看,《世界遗产公约》及相关文件对世界遗产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在遗产申报与管理过程中即要求遗产地制定系统的旅游影响监控措施 。
遗产旅游也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山大学在云南元阳梯田遗产地指导的“阿者科计划”,成功地帮助遗产地居民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致富,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实施“熊猫大使计划”,深入自然遗产地开展自然教育,这些成果很快在国内产生了反响 。
采访人员:中国是世界遗产大国,几十年来的世界遗产地旅游实践,对全球的世界遗产事业提供了哪些有益的经验?
张朝枝:我觉得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探索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理论与方法 。国际学术界很多人认为世界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小规模、深体验的基础之上,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遗产资源相对较少,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又在快速增长,所以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所面临的压力是外人很难想象的 。加入《世界遗产公约》30多年来,我们摸索出了一系列大规模大众旅游背景下保护世界遗产的方法与理论体系 。在借鉴和反思了已有的遗产地承载量理论、遗产旅游体验理论、社区参与理论和利益分配理论之上,也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比如长城的保护成效就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得到了高度肯定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