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政策红利,农业新模式,到底靠啥变现?( 二 )


以成都市都江堰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为例 , 该项目将通过田园综合体建设 , 形成“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格局 , 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农业集群主要有猕猴桃、水稻、蔬菜、油菜和规模化玫瑰种植 。 农业加工集群主要有猕猴桃商品化处理、气调保鲜、加工产业等 。 休闲产业集群主要有“拾光山丘”“玫瑰花溪谷”“小南海”等“农业+”特色项目 。 田园综合体开启的乡贤文化新模式田园综合体寄托着城里人的乡土田园梦 , 却也寄托着乡村人的城市化梦想 , 一群人想要回归田园 , 另一群人却想要赚更多钱走向城市 。 尤其是在很多落后贫困地区搞田园综合体 , 会深刻感受到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在思想意识上的局限性 , 一群怀着田园梦的运营者、游客和新居民 , 如何与另一群怀着城市梦的旧居民、行政管理者进行商务沟通和利益协调?这当中需要很多现实的沟通技巧 , 也需要一个价值观上的相互妥协和磨合 。 最终才能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模式 。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 , 还面临着一个文化重塑的过程 , 任何一个田园综合体的开发商 , 所面对的风景是田园风景 , 但是所面对的当地居民可能是被异化的中间人(失去了乡民原本的淳朴 , 失去了民俗文化的传承 , 在移动媒介的改造下 , 变成了中间人 , 既不是纯粹的乡下人 , 也不是纯粹的城里人) 。 如何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如何让中间人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 。 未来 , 中产阶级的新田园文化和农民的旧田园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机制 。 这种平衡机制的建立不依赖于管理运营者 , 也不依赖于任何商业模式 , 而是依赖于一种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 。 未来 , 基于田园综合体 , 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乡贤文化形态 。案例三?
还是以成都市都江堰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为例 , 该项目在开发过程中 , 坚持把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 , 不能让农民增收的项目就坚决不做 。 在玫瑰花溪谷项目中 , 坚持把农民都招聘为员工 , 并且公司为农民的收入进行保底 。 这些做法都确保了原著居民与开发者之间的和谐相处 , 同时也为进一步的文化认同打下了基础 。
田园综合体开启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从宏观视角来看 , 全中国的田园综合体如果都建设运营到了成熟阶段之后 , 那么 , 将形成一个田园综合体的巨大经济网、地理网、智能网和文化网 , 每一个田园综合体都是一个节点 , 一个个节点联系起来 , 就是一个区域性的田园综合体集群 , 区域田园综合体集群与区域城市群连接起来 , 就形成了区域性的城乡竞争力 。 区域性的竞争力再叠加起来 , 就是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 在这个意义上 , 许多点状的田园综合体构建起来的巨大经济网、地理网、智能网和文化网是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命运的 。 而且 , 区域田园综合体集群和区域城市群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产业集群模式和文化集群模式 , 两种模式之间可以形成一种平衡 , 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内部协调 。 当然 , 虽然田园综合体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 , 但是 , 在搞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时候 , 还要具体进行小模式的创新 , 不能照搬模式 。 任何一种模式都是提供一个坐标 , 而在坐标之内 , 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定位 。 尤其是在田园综合体建成之后 , 还需要根据运营情况进行更多微小的创新 , 才能让田园综合体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量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