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什么意思 行到水穷处( 二 )


创作背景禅解
王维这首《终南别业》历来吟诵甚多,王维人称诗佛,这首是公认的禅诗,而诗中又处处表现禅理,历来解析这首诗歌的往往谈王维的淡泊宁静怡然自乐的情调,而实际不达至理 。刘辰翁评,"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为淡易",可谓深契王维之意 。
王维自称摩诘,维摩诘居士是印度大乘佛学的代表人物,东方金粟如来转世,而这首诗中作者意欲表达的正是这种领悟大乘境界时的怡然自乐 。
首联两句写自己信奉佛道由来已久,晚年时隐居蓝田辋川修佛学道 。这两句也正是对诗歌背景的描述 。
颔联两句写自己学道兴趣味浓,往往独来独往,而这种领悟禅宗至理的心境只可自己知道,不可与人言说 。释迦牟尼说自己说法49年未尝说过一字,六祖慧能说禅宗至理非可言说,为传佛法,吾今强说 。可知佛家所讲的自性非空非有,非善非恶,非实非虚,非烦恼非菩提,王维领悟这种境界岂是自己悭吝不肯与人言说,实在无法可说 。所以后来人称东方维摩的庞蕴居士问女儿,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如何作解 。灵照也只是回答说,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 。至理脱与名相语言概念,佛每每斥说,凡人偏有,小乘偏空正是如此 。(可参考《高僧传》《楞伽经》《坛经》,《维摩诘居士所说经》,《金刚经》)
颈联两句可小解,也可大解,可知佛性不分大小,只是套用不同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水源之处,这地方再往上就没有水了,讲作者领悟禅宗向上至理的情境,清净寂然,不著不染,任从世事纷纭,英雄西烟而不著不动 。正像有人问赵州从谂禅师,两龙戏珠,哪一只会赢,赵州答说,老僧只管看 。其理一趣 。
赏析二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 。“道”,指佛家道义之精髓,即“万法皆空”思想 。“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中年起,他就已倾心佛法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倾向会越来越加剧,反映出他对尘世越来越厌倦,这与其人生际遇密切相关 。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 。“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 。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
山林的生活自在无比,兴致来临之际,每每独往山中信步闲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只有诗人自己能心领神会 。“每”,表明“兴来独往”非常频繁,不是偶然为之 。“独”,并非没有同调之人,事实上,诗人隐居之际不乏同调之人与其往来唱和,如张諲、裴迪等,此处当指诗人兴致一来就等不及邀人同往了,一个洒脱的隐者形象便展现到了读者面前 。从字面意义上看,隐隐约约带有些落寞,但谁又能说这种情致不是件快乐的事呢?“胜事空自知”,亦然,一个“空”字,也许带有几分无奈与孤独,但诗人是陶醉于这种山林情趣间的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言“胜事” 。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走,但诗人却感到眼前一片开阔,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风起云涌 。一切是那样的自然,山间流水、白云,无不引发作者无尽的兴致,足见其悠闲自在 。清人沈德潜赞曰:“行所无事,一片化机 。”(《唐诗别裁集》)“行到水穷处”,让读者体味到了“应尽便须尽”的坦荡;“坐看云起时”,在体味最悠闲、最自在境界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妙境无穷的活泼!云,有形无迹,飘忽不定,变化无穷,绵绵不绝,因而给人以无心、自在和闲散的印象,陶潜有诗云“云无心以出岫”(《归去来兮辞》),而在佛家眼里,云又象征著“无常心”“无住心” 。因此,“坐看云起时”,还蕴藏着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 。简而言之,就是“空”,如果人能够去掉执著,像云般无心,就可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得到自在,诗人在一坐、一看之际已经顿悟 。再看这流水、白云,已是无所分别,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 。从结构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对偶工稳,一贯而下,从艺术手法上看,此二句俨然是一幅山水画,是“诗中有画”也 。
结句写作者在山间偶然碰到了“林叟”,于是无拘无束地跟其尽情谈笑,以致忘了时间,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跃然纸上,与前面独赏山水时的洒脱自在浑然一体,使得全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偶然”二字,贯穿前后,却行迹全无,其实,“兴来独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何尝不是“无心的偶然”呢?然诗人至此方借“值林叟”点出“偶然”二字,可见艺术手段之高超 。因为处处“偶然”,更显现出心中的悠闲自在 。“谈笑无还期”结句自然,却暗藏哲理,诗人因为体悟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之境,从而忘记了那流迁无常的世俗世界,这是真正的“空”境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