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作者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二 )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这首乐府为描述思妇怀念远征良人的佳作 。此诗提到的捣衣这个现象,我们还可以在很多诗文里面看到,如庾信《夜听捣衣诗》:“秋夜捣衣声,飞度长门城 。”王建《捣衣曲》:“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 。妇姑相对神力生,双揎白腕调杵声 。”刘禹锡《捣衣曲》:“爽砧应秋律,繁杵含凄风 。一一远相续,家家音不同 。”等等,可见捣衣是个十分常见的题材 。
有人认为捣衣就是洗衣服时用木杵在砧板上敲击,使之干净 。这是个误解,实际上它是古人制作衣服的第一道工序 。捣的过程,其实就是“精练”的过程 。蚕丝在未练之前,还是一种生丝,含有较多的杂质及丝胶,而且手感很硬,没有光泽 。因此捣练为一极其重要的工序,它的主要目的,在于脱胶、分解色素,把生丝练成熟丝,使其柔软、容易染色,然后作为布料用来制作成衣 。练的方法,东周时期便已相当成熟,据《考工记》记载,先把草木灰浸在水中,澄清之后得到碱性水;再把生丝浸在碱性水中,溶解丝胶,经过7天之后拿出来曝晒;最后在夜间把丝放到井里,使已分解的色素和丝胶充分溶在水中 。但是这个方法局限较大,整体过程比较缓慢,因此在秦汉时期有所改进,人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了砧杵来捣,化学作用加上机械作用,不但缩短了脱胶的时间,而且“练”出来的织物效果更好 。
捣练时,一般都是站立用木杵对捣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盖古之女子对立,各执一杵,上下捣练于砧 。”王建“妇姑相对神力生”、杜甫“新月犹悬对杵鸣”等诗,正佐证了两人对立、执杵而捣、击砧而鸣的事实 。捣练时用的杵,宋以前为两头粗中间细,也叫“细腰杵” 。(具体情形可参见唐代大画家张萱所作之《捣练图》 。)
关于捣练的时间,据文献记载,则多为秋天与寒夜 。如庾信“秋夜捣衣声”、白居易“月出砧杵动,家家捣秋练”、杜甫“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米芾“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等等,已讲的十分明白 。
万户捣衣声的上一句是什么?万户捣衣声的上一句是长安一片月 。
全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翻译: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 。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 。何日才能扫平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
出处:《子夜四时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
扩展资料:
《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作者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