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作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二 )


你知道为什么吗?须菩提,凡是可以证“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乐,让自身意识到“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感受痛苦、快乐 。其他如救济穷困、慈心不杀、发菩提心等都足以证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灭境界、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我"所要证取的 。
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相 。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了烦恼由“我"相所生,于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心存少悟,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 。
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萨、做佛,都念念相随,有很多修行人证到这一灵明觉知,以为悟道了,当知这是众生相 。如果菩萨以为摒除我相 。
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觉知,就是有众生相 。显现这一觉知的,有人称之为本体、上帝、天主,有人称之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来藏,等等,如果菩萨以为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相 。
这是根本大无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寿者相,才有身心,然后才有痛苦快乐,然后想要离苦得乐 。那么,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他就不叫做菩萨,还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
全文介绍:
这部经典共有5180字(鸠摩罗什译本),单纯从字数来看,也不算长 。但是里面的内涵非常的丰富,主要是记录了通过世尊(释迦牟尼佛)和须菩提的对话,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让众生明白佛陀所讲的法理 。
如果作为一般的人,看到这些肯定顿时傻眼了 。很多佛教名词根本就不懂啊!但是在我看来,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所有的众生,都可以得度 。但是如果你将这些众生看成是“众生”,你就不是菩萨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菩萨是不著相的,简而言之就是“无相”的 。
“无相”不是说没有这些众生,而是这些众生所有的因、果、报应、轮回等等在菩萨的眼里都是清澈透底的 。所以这些众生的任何行为举止已经无法让菩萨的心哪怕波动一丝的涟漪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什么?《金刚经》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 。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 。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 。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 。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 。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此经共有六个译本:一、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鸠摩罗什译;二、南北朝时期北魏菩提留支译;三、陈真谛译;以上三译并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隋达摩笈多译,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五、唐玄奘译,乃《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第九会,名能断金刚分;摘出别行,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六、唐义净译,亦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
《金刚经》是般若系经典,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 。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 。《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
“金刚”是喻,指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 。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 。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他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 。所以用金刚石作为譬喻来形容般若 。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 。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碍见所侵犯 。金刚能裁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 。
“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性耳 。因为诸佛即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 。所以经中释尊说:《金刚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