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善诱和因材施教的意思 因材施教的意思( 二 )


传统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单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他们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从而导致差生吃不饱,而优等生却消化不了,天才的学生不能脱颖而出 。学生犹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这种教学容易扼杀孩子的创新能力,导致学生因为别扭、困难而厌学,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丧失了原有的灵性 。
那么教师如何因材施教呢?
(1)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
(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
(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
你对“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怎么理解的?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保证教学大纲要求的实现,又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有差别地进行教学 。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我国普遍实施义务教育的精神,不容许只注重对少数“尖子”学生的培养,也不容许放弃对差生的教育、帮助,要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史上历来提倡的原则,当前坚持因材施教既是适应学生心理、身体发展的个别差异,又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客观情况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结合体现了对所有学生要求的统一性和照顾学生个别差异性的关系 。
统一性指全体学生都应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差异性是指教学的时间、过程、内容、方法上根据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 。统一要求不是要所有学生齐步前进,拉平距离,因材施教既包括对优生特别培养,也包括对差生的补课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相结合,也体现了全面发展和发挥特长的关系 。全面发展是学生德、智、体诸方面达到一定规格,但不是平均发展,也不是门门功课优秀 。发挥特长不是片面发展,德、智、体等方面要符合基本要求 。该原则反映了我国学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长育人才”、“合格加特长”等都是对这些成功经验的概括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也体现了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的关系 。凯洛夫的《教育学》提出,“教师对班级进行集体工作条件下对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原则”,克拉因《教学论》提出“在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个别指导的原则”,弗?鲍良克的《教学论》则提出“个别化与社会化原则”,巴班斯基的《教育学》则提出“讲课的和非讲课的以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最优结合的原则” 。尽管学者们对问题的表述不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集体性的优点,同时又以个别施教作为集体教学的必要补充 。
贯彻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宜做到以下几点 。
①首先端正教育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要教好全体学生,要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而不是教好一部分学生,放弃一部分学生 。
②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必要的教学制度 。增设选修课,举办各种课外讲座,成立多种课外学科兴趣小组,使每个学生不论学习成绩如何,都有可能依据自己情况参加有关活动,得到更好的发展 。
③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结合 。首先要充分发挥班级集体教学的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益,又要重视在集体教学的同时,注意对各类学生的个别指导 。“个人的发展同集体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不论学生成绩怎样,必须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对反映迟钝者激励其积极思考,勇于答问,敢于争辩;对口头表达欠条理者,多给以复述与发言机会;对注意力易分散、不专心者,多施以暗示,培养其自控能力;对学习感到过于轻松者,增加其作业的分量和难度;对能力强态度马虎者,给予难度大的作业,严格要求其精益求精等 。
④在个别指导中应特别注重对差生的帮助,对待差生不宜仅仅盯住考试成绩的分数,也不限于帮助解决一些具体的疑难,更重要的在着重帮助他提高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他们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意志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