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冬奥|冰雪冬奥,上万座临时建筑如何抗冻又保暖( 三 )


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竞技结束区临时看台媒体用房,这项“暖心”成果已投入使用。郝学军团队也投入赛事保障工作中。白天,他们在赛场,紧盯无线传感器实时监测示范用房室内外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热泵系统运行状态和逐时耗电量等数据;晚上,商讨运行状态,制定系统故障应急预案,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郝学军说,未来,这种技术方案还可应用在很多应急场景里,比如冬季地震、疫情下的救灾、医疗或临时隔离用房、边防部队临时营房等,实现独立的低碳供暖和通风换气。
临时设施有搭建效率高、赛后可周转、绿色环保等优势,如果能好好利用,便是“绿色”办奥理念的生动实践。
相较于永久建筑,各种设备在临时设施内的组合难度更大,受到的限制更多。郝学军记得,几个月前,由于运输、安装过程中产生的震动,装有制冷剂的部分管路破损,团队在现场连夜检查维修才恢复了系统功能。“临时设施的构件要便于拆装和移动,设备使用寿命也不如永久建筑,因此还要考虑经济性。”
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改进一直是进行时,冬奥会并非研究的终点。几天前,张艳霞团队还在室外深夜拆装架体,为赛后循环利用做测试。郝学军团队也一直在收集计算集装箱房内各环节碳排放的数据。项目在2022年年底迎来验收,届时,他们将在临时设施领域交出一份温暖答卷。(张艺)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