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篇9
成语利令智昏出处: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赵世家》 。
利令智昏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赵世家》 。战国时,秦国派大将白起,带领人马,攻伐韩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 。野王位于韩国的上党同韩国内地之间的重要通道 。野王被占,上党就孤立了 。上党的地方官冯亭,准备归附赵国,希图得到赵孝成王的保护 。
赵孝成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平阳君”赵豹不同意,他说:“无故受利,会招致祸殃的,不如不要” 。“平原君”赵胜说:“不要白不要,如此一大块好地方,不费任何代价,送上门来还不要吗!”赵王赞成赵胜的意见,就派他去接收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 。
可是这一来,把秦国激怒了 。秦国又派白起去打赵国 。在这次战争中,赵国大败,四十万赵军,全部覆没 。
司马迁对此评论说:“平原君”赵胜,在当时虽然也算是个著名人物,但是他的眼光到底还是太短浅了些,因为贪图私利,而使头脑发昏,理智不清,这就是所谓“利令智昏”啊 。
成语故事 篇10
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故事 。楚庄王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者,以死罪论处!”朝野上下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当时主管军政的右司马以他的机智,委婉的用猜谜方式劝谏了庄王:“臣在南方时,见到一只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啊?”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 。
这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 。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此后,楚庄王整顿朝纲,重振君威,没过多久把楚国治理得国富兵强 。
成语故事 篇11
有个叫王三的人,他想做生意挣大钱,就拿了一笔钱,高高兴兴地来到了集市上 。
见到一群小毛驴,看上去不错,就想买几头回去卖,据说能赚钱 。
王三痛痛快快地买下了五头小毛驴,就骑上小毛驴乐颠颠地往家走 。他一边走一边想:“我回家把驴卖了,赚到了钱,家里人都得佩服我 。”他一边走一边寻思着:“这五头驴能赚……啊?一、二、 三、 四 。怎么只剩下四头驴了?”
他连忙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 。哎?奇怪了!没少啊!是五头驴 。刚才我眼花了 。”再骑上去一数:“一、二、三、四,啊?怎么又少了一头驴?”他急忙下来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 。奇怪,是五头啊!哦!只要我骑上驴就会少一头!”最后,他想了一下:“嗯,算了,我不骑驴了,这样不划算!”
于是,他下驴来跟驴一起走了回去 。
成语故事 篇12
这个典故源于《后汉书.应奉传》 。东汉时,有个叫应奉的人,是有名的学问家 。他小时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情,都能牢牢记住 。应奉在郡里担任官职的时候,曾去过四十多个县,记录了上百数千个囚犯的情况 。后来郡太守询问这些人的情况,他都能对答如流,甚至说出这些囚犯的姓名及定罪的轻重,这使太守等人很惊讶 。有一回,应奉去拜访彭城长官袁贺,袁贺不在家,应奉正要转身回去,袁贺家的车匠突然推开大门,从门缝露出半张面孔看了应奉一眼,而后又关上了大门,二十年过去后,一天应奉出门在路上偶然见到这个车匠,立刻认出他来,并同他打招呼,这个车匠很吃惊,经过交谈他才明白,原来以前和应奉见过半面 。车匠不由惊叹地说:"应奉的记忆力真了不起啊!"
现通常用此典故来说明只见过一面的人 。
成语故事 篇13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刻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状况十分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那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关于爱国的宋词
- 关于人生病的句子
- 关于不讲信用的成语有哪些
- 关于健康与快乐的句子
- 关于班级凝聚力的优美句子
-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 关于货币的名言
- 关于珍珠鸟的名言名句
- 关于不和堪组成的成语有那些
- 物理问题关于MM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