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师手记有几册 催眠师手记( 二 )


催眠师手记适合多大年龄的孩子看14岁以上 。根据催眠师手记简介得知,催眠师手记适合14岁以上孩子观看 。《催眠师手记》是一部全景式自己观照、自己冒犯、深度叩问社会人性的个人病史 。
恶魔的低语——《催眠师手记》有感不久前,有幸读过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不得不说,那是一本角度奇特,脑洞大开,甚至有时会让你怀疑这个世界的著作 。因此,当在图书馆看到它的姊妹篇《催眠师手记》时,我如获至宝 。正如我所期待的那样,这本书用一个个充满魔力的故事,再次向我展示了心理学的独特魅力 。
虽然打着“访谈录”的名号,但我对故事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因此只当小说来看 。作者(一个催眠师)和搭档(一个心理分析师)合开了一家具有催眠资质的心理诊所,也因此有机会接收了一个又一个有着诡异经历,饱受折磨的病人,也聆听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在我看来,在这些故事里所有出现心理问题的病人主要是三类 。第一类,犯过罪,或是做过错事,在自我道德的谴责下惶惶不可终日,始终不得救赎之道 。比如千手观音,安魂曲 。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千手观音,一个出家的僧人,在年轻时犯下大恶,虽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却始终得不到心灵的恕罪 。千手观音有40只手,每只手上有一只眼,每一只眼可放出一道光,每一道光中有25种救赎之道 。然而就是这样大慈大悲的观音,也要在他的梦中追杀他,可见天道无处不在 。第二类,受家庭因素的影响,有着悲惨的童年,这些惨痛的记忆在成年后不但没有散去,反而成为始终笼罩心头的一处阴霾 。比如完美谋杀,暴君,黑暗中的隐藏者 。其中不少是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荼毒,可见落后的封建思想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造成的心理创伤可能是一辈子也无法修复的 。第三类则是出于压抑,个性,兴趣爱好,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使得我们必须放弃,忍受,在重压之下,也会出现心灵的畸形 。比如迷失,衣柜里的朋友,无罪的叹息 。这样的故事则更让人感慨,如果不是无可奈何,谁又会向生活妥协呢 。让我记忆尤深的是衣柜里的朋友,一个小男孩,有着天才一般的头脑,却被家长和老师逼着参加各种竞赛,学习各种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他想要被理解,想要交流的渴求却被一次又一次地无视 。这样的例子,在现代生活中也可以找到 。如何了解孩子,和孩子平等地交流,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
这些故事里,最为精彩和可惜的,要算是时间线了 。这也是众多故事中唯一一个催眠技术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的例子 。催眠与反催眠,暗示与目视引导催眠,恶人轻而易举的使一个小女孩对一套匪夷所思的理论深信不疑奉为圭臬,而这仅仅是一个试验品 。他是谁?他的能力到底有多大?他究竟想利用催眠干嘛?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 。一片空白,却让人直冒冷汗,细思恐极 。我甚至觉得它带有一丝恐怖的宗教色彩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关于“非常态人类”的常态精神世界,而《催眠师手记》则是正常人的非常态精神世界 。我一直觉得心理学是一门神奇,神圣,神秘的学科,它不仅研究人类本身,更研究整个宇宙 。而这本书向我们展示的,也仅仅是心理学的冰山一角 。
人们说: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这样看来,心理学便如同恶魔的低语,学习的越多,便越觉精神世界的神秘与无法预知的可怕 。
《催眠师手记》读后感在这个全国宅起来抗病毒的漫长时间里,我确实宅得荒了 。
无聊的我从我的书柜李找出了这一本《催眠师手记》,这本书被我购买来已经有3-4年头了 。自从出去外地工作之后就一直闲置在家里的书柜上了 。封面一如既往的新 。遥想当时买它的心境也只是在某个网站上看了别人的书单,推荐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而这一本为他的姐妹篇捆绑销售一起买了 。然而因为名字,我终究没有愿意打开 。我不大相信催眠 。或者说,我不大想了解催眠 。
抱着这样的想法,无聊的打发时间变打开了这本书 。但是很快地,我就被故事吸引了 。我用看故事的心情,很快的看完了这本书,也对催眠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
如果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讲述精神病人群里的常态精神世界,那么《催眠师手记》就是一本讲述常态人的异常精神世界 。
书的封面、副标题、引子都写得简洁易懂,能让你很快地进入故事 。而故事又能让你很快的了解催眠 。这是我对于这本书最喜欢的部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