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结构图 耳朵结构( 二 )


2.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等结构 。
(1)鼓室:鼓室为颞骨岩部内含有空气的小腔隙,介于鼓膜与内耳之间,室腔内面覆有黏膜,腔内有听小骨、肌、血管、神经等 。
①鼓室的6 个壁
上壁:即鼓室盖,为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的薄层骨板 。
下壁:又称颈静脉壁,为一薄骨板邻颈内静脉 。
前壁:又称颈动脉壁,外上方有咽鼓管鼓室口 。
后壁:又称乳突壁,经鼓窦口连通乳突小房 。
外侧壁:即鼓膜 。
内侧壁:又称迷路壁,即内耳的外侧壁,此壁后上方有前庭窗,被蹬骨底封闭;后下方有蜗窗,被第二鼓膜封闭 。
②听小骨:位于鼓室腔内每侧3 块,从外向内依次为锤骨、砧骨和蹬骨,其间借关节相连构成听骨链,锤骨柄连于鼓膜,蹬骨底覆盖前庭窗,在声波传递过程中起减小振幅、增加压强的作用 。
(2)咽鼓管:咽鼓管为连通咽与鼓室之间的管道 。空气可经此管进入鼓室,以保持鼓室内、外压力的平衡,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状和良好的振动性能 。当咽鼓管阻塞室内空气被吸收,可造成鼓膜内陷产生耳鸣、影响听力等 。成人咽鼓管长而弯曲,小儿咽鼓管短而直,故小儿中耳炎较为多见 。
(3)乳突小房: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内的许多含气的小腔隙,互相连通,向前经乳突窦开口于鼓室后壁上部 。
内耳又称迷路,位于颞骨岩部内 。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 。骨迷路在外,膜迷路在内,两者间含有外淋巴,膜迷路内含有内淋巴,二者互不相通 。
①骨迷路:骨迷路为骨质构成的骨性隧道,分为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 。
骨半规管为三个相互垂直排列的半环状骨性管道,包括前、后和外侧骨半规管,三个骨半规管借其骨脚连于前庭,骨脚的膨大部称骨壶腹 。
前庭为耳蜗与骨半规管之间的膨大部分,其外侧壁即为鼓室的内侧壁 。
耳蜗形如蜗牛壳,由蜗螺旋管围绕蜗轴23/4 圈构成,蜗轴向蜗螺旋管内伸出骨螺旋板 。
(2)膜迷路:膜迷路为结缔组织构成的小管和小囊 。分为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蜗管三部分 。
膜半规管位于骨半规管内,为结缔组织构成的半环状管道 。在骨壶腹内,膜半规管相应的膨大,称膜壶腹,其内壁上有突向腔内的嵴状突起,称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接受旋转运动的刺激 。
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为结缔组织构成的囊状结构,其囊壁内分别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是位觉感受器,接受直线运动的刺激 。
蜗管位于耳蜗内,为结缔组织构成的膜性管,此管在断面上呈三角形,其下壁为基底膜,基底膜上有螺旋器(corti 器)是听觉感受器,接受声波刺激后转化为神经冲动传至脑,产生听觉 。蜗管与骨螺旋板将蜗螺旋管分为上方的前庭阶和下方的鼓阶 。
耳朵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耳朵的主要结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 。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我们通常讲的"耳朵",其实只是耳廓这一部分,有收集声音的作用 。
外耳道是声音传递的通道,长约2.5cm,内部中空弯曲,靠耳廓的1/3为软骨构成,内部的2/3则由骨质构成,表面有皮肤覆盖 。
中耳由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组成 。
①耳道最深处有封闭的薄膜叫鼓膜,它是外耳与中耳的分隔,也是鼓室的外壁 。鼓室是一个空腔,内含人体中最小的骨头--听小骨 。锤骨、砧骨和镫骨三块听小骨组合成听骨链,一端连接鼓膜,另一端连接到内耳的听觉组织 。声波在耳道中传递时先振动鼓膜,然后鼓膜再通过听骨链将振动传递至内耳 。
②鼓窦是位于鼓室后上方的空腔,其解剖位置非常特殊:前方与鼓室相邻,后下方与乳突相邻,周围又有许多重要部位,因此经常通过这里进行耳科手术 。
③乳突位于耳后,耳垂后方的突起是它的顶端 。乳突内有薄骨板分隔成蜂窝状,称为乳突气房,可使内耳不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 。
④咽鼓管连接鼻咽部和中耳,它可以调节中耳与外界气压的平衡,使中耳与外界环境的气压保持一致 。内耳结构复杂,所以又称为"迷路",由前部的耳蜗、中部的前庭和后部的半规管组成 。
声波的振动传到内耳,鼓膜的振动经过听骨链的传递可变成前庭窗的振动,引起内耳耳蜗淋巴液的移动,使听觉毛细胞产生兴奋,形成听觉 。耳蜗负责处理声音讯号 。
耳朵的构造↑人耳结构图: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其中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等,内耳因为结构很复杂,也被叫做迷路,包括耳蜗、前庭等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