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奉|千年明珠水阳镇——金宝圩的历史与传说(下)( 二 )


据史载 , 金宝圩水阳一直是历史上宣州北部的商埠码头和水上重镇 , 自“围湖垦田成圩”以来 , 宋朝官署曾设水阳巡检司、水阳驿 。 明朝称为宁都镇 , 明宣德七年兴建了水兑仓、水阳义仓 。 早在唐宋年间这里就形成了东、西两条街 , 史称水阳东镇和水阳西镇 , 因水阳江古称龙溪河 , 东有龙溪塔 , 西有梓潼阁 , 遥遥相对 , 相互辉映 , 是这里特有的标志性地标和风水 , 故又称为龙溪镇、双龙镇等 。 所以在这里建仓 , 有地利之便 。
明?梅守德《水阳仓记》(《宣城县志》卷三十九)记载:这个工程 , 是正统年间巡抚周文襄奏明皇上 , 命郡守袁旭创置的 , 创置后"按令甲宣城当输县官田租凡三万余石 。 其入漕京师者十之六 , 故水阳西镇置官庾一区 , 里甲如期会输粟 。 "即按照政令 , 宣城全县应交运田租三万余石 , 其中百分之六十漕运到京师 , 所以在水阳西镇设置一处露天仓厍 , 让老百姓如期把所交田租粮食送到“官仓” 。 彼时“官仓”犹如今天宣城的中央直属库 , 不过那时的中央“直属库”不在宣州府治所 , 而设在了鱼米之乡、水阳江畔的水阳镇 。 所以当时在水阳建仓是一项很受百姓欢迎的“民心”工程 。
丁奉|千年明珠水阳镇——金宝圩的历史与传说(下)
文章图片

因为在中国古代 , 农民缴纳的田租 , 按规定要自行运往京师进行堪验 。 而因运输困难 , 船只消耗 , 官吏侵吞等原因 , 消耗巨大 。 有资料显示 , 百姓自行运输 , 有时损耗十之八九 。 这个“仓“的设置 , 既可让百姓把所交田租如期如数地送到 , 又省却了人们路途的奔波劳累与粮食的损耗 。 水阳仓设人引导、接收、收藏、看管 , 由官署进行监督 。 等到京师官兵运粮的船只抵达 , 兑换给他们运走即可 。 所以说 , 当时的郡守袁旭既为当地百姓办了一件好事 , 也为统治者收缴了更多的皇粮 。
水阳仓的规模 , 据《水阳仓记》记载:"其规制 , 中为厅事 , 前堂、后室各三楹 。 冀以庖洹 , 左右列廒三十二 , 前为门 , 二所亦各三楹 , 缭以周垣 。 重之坚壁 , 言言翼翼;风雨攸除 , 可以谨储蓄慎 , 出纳正体 , 统而明法令矣 。 "当时水阳仓左右各建仓库三十二个 , 前面是门 , 两边各三间 , 还砌起了坚实的围墙 。 仓库修成后 , 统一运作 , 公布一切规章制度 , 使得田赋出纳正常 , 成为当时的盛举 , 又一次凸显宣城人民的辛劳与担当 。
丁奉|千年明珠水阳镇——金宝圩的历史与传说(下)
文章图片
水阳官仓的古井至今尚存于原水阳粮站内
义仓是隋以后历代封建政府为备荒年而设置的粮仓 。 丰年置仓积谷 , 灾年开仓赈民 。 义仓也称社仓 , 是民间自筑的公共粮仓 。 公元585年 , 隋文帝杨坚采纳大臣的建议 , 初置义仓 。 官仓防大灾 , 义仓防小灾 。 义仓设在乡间 , 不让州官管理 , 开仓方便 , 一遇灾荒 , 随时可以开仓 , 就地赈济 。 义仓文化是中国公益文化的“根”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