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铃之声老人现状 牛铃之声( 二 )


《牛铃之声》中老牛的结果也只有两个一是被卖掉、二是继续做老农的傀儡 。
问个问题:您是牛还是老农?
其实在所有观看纪录片的人,都下意识将自己当成牛或老农,所以泪点不同感觉不同,只是自己没有察觉而已 。
譬如有人在老牛被摘下铜环时流泪,您觉得他或她把自己暗喻成了什么?
《娜拉》的背后不只是鲁迅的哲思,还有更深刻的一层,在人类社会何人不是傀儡或被傀儡?!很多人的悲哀来自于被傀儡,岂不知那个牵绳的人自己头上也吊着一根弦儿!
在韩国,城乡差距、生存压力、时代变迁、道德传统……这些冷酷的矛盾,与我们一般无二,问题是:您是不是娜拉?
谁又不是?
番二:
《论雷峰塔的倒掉》:“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
在您欣赏这部记录片时有没有思考过:这纪录片中有几多虚伪?那些是摆拍?那些是设计好的台词儿?
当老农的儿女们欢聚一堂,和老妇人一起建议老农把老牛卖掉时,您有没有想过:假如是设计好的台词儿,这是有多虚伪?假如是根本不在乎旁边有人拍摄,这是有多冷漠?亦或两者都有些吧,这是有多无奈?
很多年后,再重温周星驰的《喜剧之王》,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哭着哭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这句话 。
人生“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恩怨情仇生老病死”,十六个字走一遍,您和我的人生也就走到了尽头:所以您根本不必在意,“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任何大勇大义之人必然是大彻大悟之人,等老了悟了,一切就通了 。
悲剧喜剧有什么区别?——根本就没有啊!
番三:
鲁迅先生在《自题小像》中说道:“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
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细腻的情感,您和我都一样,在这一点上众生平等 。特别厌烦的是御用文人捧臭脚,弄出做作的伟大情怀,更反感明明一无是处的滥字到处题,真心觉得一切顺其自然才好 。
当然,我们所要谈的是抑郁,总感觉抑郁与矫揉造作有共通之处——背后同样是虚荣、物欲、焦躁和恐惧 。
言归正传:《牛铃之声》滥情无可质疑,毕竟所谓的“纪录片”也是要卖的——从抑郁到重生,导演李忠烈经历了人生的剧烈变化——特别是经历了事业的巨大成功 。
于是,抑郁被治愈,原来抑郁是被物质世界治愈的——精神疾病与物质竟然紧密相关 。
古往今来,最美的抑郁美人儿是林黛玉,李清照写的阴郁反而是个铁血的女汉子;最帅的抑郁青少年是潘安,隋炀帝恐怕得往后排排;最帅的抑郁权贵必须是周瑜,被阴险的诸葛村夫嫉妒而弄死 。
您看:原来抑郁古已有之,今天看来不算啥啊!但是古人就没那么多讲究,抑郁的潘安不接果子一样在家安逸的很,抑郁的周瑜没吐血之前也屡败屡战潇洒的很……
其实,谁都知道现代社会压力大,抑郁这东西谁都或多或少有一点儿——问题是您和我都得弄明白一件事儿:咱们都是碳水化合物!真正需要补充的也就是碳水化合物!躺那块地方就算您是陈抟老祖,也绝对不需要超过4平方!
抑郁:源于您物质追求的完美度——
想明白了之后,您还觉得有什么值得焦虑的吗?
泪奔!这是一部真实的纪录片:当一家十口都在盼着他死…… 9年前,韩国上映了一部纪录片叫《牛铃之声》,
讲的是一个八旬老人与相伴四十年老黄牛之间相互陪伴的故事 。
导演李忠烈耗时三年跟拍,拍成79分钟的纪录片,
一上映便口碑爆棚 。
200万人民币的拍摄成本,却创下300万人观看,1.2亿(人民币)票房,揽获诸多大奖,成为韩国 历史 上最成功的纪录片 。
影片开始是一对年过八旬的老夫妇在一座塔前跪拜,
为亡者祈祷,妻子问:“你一定会伤心吧”,老人沉默了一会说:“死都死了,别再说了” 。
老人崔元均和农妇李三顺是一对生活在韩国京北山区中的老夫妇,
年届耄耋的他们仍无法放下手中的活计,终日往返小家和田地之间 。
老人在8岁的时候因为针灸左脚坏死,留下残疾,行动不便,农活成为一大难题,
幸亏家里有一头黄牛常陪伴左右,老人天天驾着牛车去田里劳作,养活了家里的9个孩子 。
春去秋来,烈日寒霜,时间在重复中缓缓流淌,眼看孩子们全都长大成人走出村庄去了首尔这样的大城市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