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 )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这说明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 。字摩诘 。先世为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

文章插图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完整的是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完整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
【注释】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
2.忆:想念 。
3.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
4.异乡:他乡、外乡 。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
6.佳节:美好的节日 。
7.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
8.茱萸(zhūyú):是指吴茱萸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 。王维诗中的茱萸,当是指吴茱萸 。
【出处】唐代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创作背景】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 。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 。
【作者简介】
作者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
【个人成就】
王维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全诗句是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全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
注释: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本太原祁人,后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
2.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
3.佳节:美好的节日 。
4.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
5.茱萸(zhū yú):即草决明,一名越椒,芳香植物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
赏析:
这首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抒情小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写得非常朴素 。但这首诗却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对作客他乡的人们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