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寒食帖观后感 黄州寒食帖( 二 )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
2.解释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 。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 。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 。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
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 。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
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 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
3.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 坟墓都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 。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 。
诗的内容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通篇书法却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
黄州寒食诗帖名称寒食帖
作者苏轼(宋)
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现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规格纵:34厘米,横:119.5厘米 。
材质长卷,纸本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 。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映 。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
【黄州寒食帖观后感 黄州寒食帖】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