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黄最特别好听名字 黄子澄( 六 )


朱允炆从小聪明乖巧孝顺,是老年人喜欢的类型,也是朱元璋眼里的乖孙,况且朱允炆从小熟读儒家经书,性情也和他的父亲朱标一样温文尔雅,因此深得人心 。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死以后,朱元璋被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和他爹一样都是仁厚之人,因此朱元璋很喜欢他 。
朱元璋驾崩以后,朱允炆在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1398年登基成为皇帝,当时年仅21岁,实在太年轻,虽然朱允炆书生气十足,可是却缺乏治国经验,不仅比不上自己的皇爷爷和父亲,和那些雄才大略的叔叔们都逊色很多,这使得他的皇位坐的并不稳 。
在1398年,朱允炆继位以后的几个月,他就听信了身边文臣的建议开始下令削藩,一年之内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被废以后,燕王朱棣开始反抗,并且借口要清楚朝廷里面的奸臣,和朱允炆的朝廷开始了一场血腥的军事战争,后世也称为“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是朱允炆的亲叔叔,可是在朱允炆眼里,朱棣却是一个坏叔叔,论年轻和资历以及带兵能力都远远高于朱允炆,因此朱允炆在这场战争中失败,只能被迫退位 。
但当朱棣进城的时候,南京城内的皇宫里起了大火,朱允炆神秘消失,很多人说朱允炆死于大火,也有人说他出家当了和尚,因此朱允炆的下落也成为了千古之谜 。
如果说《刁蛮公主》中的皇帝原型是朱允炆,那么剧中说司徒静是前朝公主,那很可能就是元朝公主了,当然电视剧很多都是虚构的,架空 历史 背景,只是借用了一个名字而已,不用太当真。
应该是以朱允炆为原型刻画形象的 。
朱允炆生于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
经历: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为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继祖父朱元璋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 。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
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 。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 。这样持续了两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
朱允炆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父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著称 。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
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师傅引为心腹,他们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 。这几位老者对朱允炆关于君之为君的概念起了强有力的作用 。黄子澄(1402年死)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学者,他在1385年举进士第一名 。他在明太祖时代担任过很多官职,现在被朱允炆任命为翰林学士,并参与国家政事 。齐泰(1402年死)也是1385年的进士,是一位对经书学有大成的学者,特别精于礼和兵法 。他在洪武帝弥留之际受顾命,以护卫皇太孙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参与国政 。方孝孺(1357—1404年)早在四十来岁的初年就已经是声名卓著的学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闻名,未中过举,在他很晚的岁月才开始进入仕宦生涯 。朱允炆即位以后被召为翰林侍讲 。[5]
这三位儒家学者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皇帝 。黄子澄和齐泰变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教育他 。他们负责研究一些新政策并付诸实施,目的在改组帝国的行政和加强皇帝的权威 。方孝孺是《周礼》,一部关于乌托邦式政府的经典著作——专家,他发觉他所见到的是个人专制统治的缺点,因此他建议皇帝应该根据古代经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来实行仁政 。所有这三个人都勇敢、正直和满怀着理想 。但是,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
赞曰:惠帝天资仁厚 。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 。典章制度,锐意复古 。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 。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 。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 。更越圣朝,得经论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