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泰山阅读感悟 雨中登泰山( 三 )


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 。让我们追寻作者的足迹,沿着他的游踪,领略雨中泰山的神韵,与作者分享雨中登山的收获 。
《雨中登泰山》开头l、2两段为第一部分,写冒雨登泰山的缘由;第3-9段为第二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第10、11两段为第三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感受 。文章从"几十年来""好些次""都当面错过了"登泰山的机会起笔,粗看似乎离题远了点,仔细一想,错过机会的次数越多,希望弥补的欲望就越强烈 。作家正是用了一个极为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这一心情;"像是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笔债似的、"欠债哪有不偿还的道理?第2段,机会终于来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一个"偏偏",急切之情跃然纸上 。那雨点"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等"又"渺茫" 。"盼到十一点半钟"终于迫不及待"喊了一句:'走吧!'"这些文字更是极细腻地描述了作者焦虑、渴望以至按捺不住的心情 。冒雨登泰山既是理智的选择,也是感情的驱使 。两段文字既交待了"冒雨出发"的缘由,也巧妙地为雨中奋力攀登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以雨天后下山所见之"平淡"(相对而言)反衬山中雨景之"壮丽",点明"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确有"独得之乐" 。这一切又归结于一个"敢"字 。"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才能"独得其乐",否则,机会又将错过,"债"仍然不能偿还 。这样安排,一切顺乎自然,首尾呼应,文气贯通 。游记文章大多这样结构,值得我们仿效 。
作者从岱宗坊--虎山水库--七真祠--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长门洞--经石峪--柏洞--壶天阁--黄岘岭--二天门--云步桥--慢十八盘--升仙坊--紧十八盘--南天门,最后到达天街 。本文写景以"移步换景"之法为主.所谓"移步"是指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所谓"换景"则指景观不同,或观察对象的变换,或是由于距离、角度的变化,同一观察对象,面目姿态也会大不相同 。这种以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为线索,描述所见景物的方法,通称"移步换景" 。例如,课文中对"岱宗坊"至"南天门"诸多景点的描述,就是以作者的游踪的线索串联起来的.作者走一路,看一路,依次记述了沿途种种景观.正是运用了"移步换景"之法 。又如对"紧十八盘",既有远处眺望("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匍在山峡当中"),也有下边仰视("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更有紧贴其前立于其上的精确描述(石级窄窄的,搁不下半只脚) 。多角度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立体的印象,给人以亲目所睹如历其境的感觉 。
作者简介:
李健吾(1906.8.17-1982.11.24),中国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 。山西运城人 。1906年8月17日生 。父李鸣风参加辛亥革命,1919年被北洋军阀暗害 。李健吾自幼随母漂泊异乡 。10岁起在北京求学 。1921年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翌年与同学蹇先艾、朱大柟等组织文学团体曦社,创办文学刊物《国风日报》副刊《爝火》,开始发表小说、剧本 。

雨中登泰山阅读感悟 雨中登泰山

文章插图
雨中登泰山的作者是谁?《雨中登泰山》是李健吾1961年创作的著名泰山散文,曾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
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 就是其中之一 。古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文字不少,但“雨中登泰山”的倒不多 。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 。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 。让我们追寻作者的足迹,沿着他的.游踪,领略雨中泰山的神韵,与作者分享雨中登山的收获,被人认作是现代泰山题材散文的典范 。因此,学者王克煜将这篇散文和姚鼐的《登泰山记》、杨朔的《泰山极顶》、冯骥才的《挑山工》并称为现代泰山四大著名散文 。
1961年,正当我们国家面对空前的困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严重挫折的时刻,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抒发战胜艰难险阻的豪情,用“登泰山而小天下”,给读者以强烈的“鞭策”与“鼓励” 。
雨中登泰山作者是谁《雨中登泰山》作者是: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写作者登泰山时遇雨,而得以观赏到烟雨变幻中泰山的奇特风光 。作品着笔于“雨中”,意在写登山的“雨趣”和雨中赏景的感受,并在写景抒情之中插引传说故事 。语言优美,情趣生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
原文节选: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