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序言 说文解字序( 三 )


壁中书,就是指武帝时鲁恭王拆孔子住宅而得到的《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 。又有北平侯张苍所献的《春秋左氏传》,各地又往往在地里挖掘出钟鼎彝器,上面的铭文就是前代的古文,它们的字体都相类似 。虽然不能从这些材料看出文字的流变,但是造字详情还是可以大致说明的 。然而当时的一些人对于这些古文,大加非议,认为这是好奇立异,故意变更正规文字,向着孔壁凭空虚构一些难以认识的东西,淆乱通行的文字来炫耀自己 。。太学的学生都争着解说文字,阐明经义,妄称秦朝的隶书就是仓颉时代的文字 。他们说,文字是世代相传的,怎么会改变呢?竞歪曲地说:“马头人”是“长”字,“人持十”是“斗”字,“虫”字是弯曲“中”字而成的 。掌管法律的人说明法律,甚至根据隶书的字形判决案件,把“苛人受钱”的“苛”字说成“止句”,类似这种情况还很多 。这些都同孔于壁中的古文不合,也不合于大篆 。可是庸夫俗子玩弄他们的所学,不明了他们所少见的东西,没有看到宏通的学者,也没有明白文字的条例,把旧艺当作怪异,把野言当成宝贝,认为自己所知道的是非常奥妙的东西,认为自己透彻地领会了圣人的深意 。他们又看到仓颉篇中有“幼子承诏”这句话,就说仓颉篇是古代帝王所作的,这里面还记载着神仙的法术哩!这样迷误不明,难道不是悖乱吗!
《尚书》说:“余想观看古人之象”,这就是说,必须遵守古代的记载,不应穿凿附会 。孔子说:“我还看到过古史上的阙文,现在没有了啊!”这就是批评不懂不问,各逞己见,是非无定,巧言邪说,使天下学者疑惑的那些人 。文字是经艺的基础,也是政治的基础,前人用它,将文化传给后人,后人用它认识古代文化 。所以说:“基本建立了,其它事物才能产生”,“知道天下的深奥道理就不可错乱 。”我现在编次小篆和古文籀文,广泛地采取通人的意见,至于各种解释,都是可信而有证据的 。稽考诠释那些解说,目的在于拿它解释文字,剖析错误,告诉读者通达文字构造的深意 。分别部类排列,不使杂乱 。在这里,万事万物都可以看到,没有什么遗漏 。那些意义不明的就清楚地加以说明 。书中所引《周易》是孟氏本;《尚书》是孔氏本;《诗经》是毛氏本;《礼经》、《周官》、《左氏春秋》、《论语》、《孝经》都是古文经 。至于那些还不清楚的,只好阙而不解了 。

说文解字序言 说文解字序

文章插图
说文解字序的原文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