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三大案 空印案( 二 )


这个案子发生在明朝时期,当时朱元璋对官员十分严苛 。当时衙门隔一段时间就要向官府报缴纳的钱粮、军事事宜,户部进行核实,如果出现错误还要拿回去从新改 。
当时府衙离京城比较远,公文上还要盖上衙门官印,有数目不对的地方,就需要拿回府衙重新修改再往上报 。这个一来一去不仅耽误时间,还很费力 。
于是有人就想出带着空白的公文,在上面盖上当地衙门的官印,哪里错了再改过来 。这个办法,对于当时交通不发达时期算是好办法了 。
但不知怎么这件事情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认为这样做是对他的蔑视和不尊敬,于是将涉嫌的官员全部下了监狱 。朱元璋出事的方法比较严苛,对待官员也很节约 。
二、案件中的冤屈
古代交通工具有限,不是船就是马,开会路程要是长些,可能要走好久 。想衙门去报审计,一次就过得很少 。那时候上高路少,道路不是很好走,道远的来回很可能需要数月 。
这种不方便,耽误时间的办法,人们不敢违抗,只能将时间浪费在路上 。有的时候刚到上门报上次的,结果下次的就开始报了,这样繁琐的过程让很多官员感到疲累 。
所以就用了空公文盖上了官印,再将要修改的内容写上,这样办却被朱元璋否定了,觉得是忤逆皇帝的意思 。为了彻底让这样的情况杜绝,他不惜杀害数百名官员 。
而且此件事情影响的范围很广,受到影响的官员太多 。朱元璋生性易猜忌,不能容忍官员期满他,就下令杀害了数百多口人 。
三、言到此处
明朝时期的“空印案”是因官员图省事,在空白文件上盖官印,好方便审计事宜 。
朱元璋时期的“空印案”到底怎么一回事?朱元璋统治时期,有许多大案,比如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恒案等,一杀就是上万人 。
空印案是一个冤案 。因为波及范围广,全国掌印的官员,想想都骇人 。错杀无辜官员,所以影响很大 。
我们先说一下这个案件发生的时间,根据《刑法志》记载,此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但根据此案当事人的记载,真实发案时间是在洪武九年(1376)
案件缘由
明朝规定,各地每年都要派人到户部报告地方财政账目,而地方账目必须跟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这一年的地方财政计划才能完成 。如果对不上,即使只是一个数字,账目就必须重新填造,更让人为难的是所有重修账册必须要盖上原衙门的印章才算有效 。
这个规定在现在看来似乎不难执行,但在当时可就难了 。
要知道,当时的交通工具有哪些?轿子,对不起,普通人还做不起 。骑马,快些 。也没有现代的公路、铁路 。离京城近的还不是太折腾 。偏远省份的,广东、广西来一趟南京 。你没好身体,估计得抬着回去 。
我们拿广西举例来说吧,你能直观感受为什么会有空印了 。
广西各府各县派使者带着账册去京城,使者得骑马、坐船、再骑马,如果有大山,可能还得爬山 。
从广西到京城,最快也得一两个月 。假设你年初一就出发,到京城起码也是早春三月了 。满头大汗跑去户部,一核对,错了一个数字 。
怎么办?啥也别说了,原路返回 。
于是又是一路狂奔,两个月后到了广西,改了账册,盖了公章 。再去京城 。这就是四个月过去了,转眼已是夏天 。如果运气不好,核对后发现还是有地方错了,再度返回,没有商量余地 。这样反复折腾,任谁都消受不了 。
办法总是有的 。官员们发现,关键问题在于盖印这个环节,因为纸笔都是现成的,账册错了改就是了,但印是不能让你带的,从古至今,官印有多重要,大家都懂得 。
方法就是:带上事先预备好的盖过印信的空白文册去户部 。就这样,带空印文册成了当时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朝廷上下都知道,除了一个人例外 。这个人正是朱元璋 。洪武九年,朱元璋还是发现了这个秘密 。他震怒了,觉得他被官员耍了 。于是他派遣官员对此事进行了详尽的调查 。
调查的官员知道来龙去脉,被调查的官员也心知肚明 。但就是没人向朱元璋汇报 。原因简单——官员们害怕 。脑袋就一个 。
《明史·郑士利传》记载,有一个叫郑士利的平民大胆向朱元璋说出了真相 。当时平民可以直接上书给皇帝 。看来专制下也有民主的余光 。
这封书信在历史上也很有名,在书信中郑士利明确指出:空印文册所用的是骑缝印,并不是一纸一印,而钱粮数字不同,必须一一核对,所以很难确定 。说明了空印出现的原因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