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醉美赵家湾( 六 )


手鞠球不仅有着吉祥的寓意 , 更可以带领村民走向致富路 。 几年前 , 天津市宝坻区妇联新农学堂培训班开到了赵家湾村 。 经过培训 , 村民巧手缠绕的五彩缤纷的手鞠球 , 走出国门 , 销往新加坡等地 。
走进七十多岁的董秀兰家里时 , 正在和邻居们聚在一起粘花的老人 , 给了我一个惊喜——“你就是蹲点的那个‘采访人员’!”老人边说着边拿出“证据”来 。 她打开手机 , 在微信朋友圈翻找到我分享的第一篇驻村日记 。 我太惊讶了 , 刚进门就被认出来不算什么——厉害的是七十多岁的乡村老太太会玩微信 。 与老太太一起粘花的孙志改和杨槐花两个大姐 , 也停止了粘花 , 把头凑到手机屏幕前 , 看航拍镜头下漂亮的家园 。 杨槐花大姐骄傲地指出来 , 照片里那个彩钢房子就是她家 。 大家边看边笑 , 屋子里荡漾着满满的欢乐 。 笑够了 , 大家才又开始继续粘花——一片片的花瓣 , 在花托上粘连组合 , 不到一分钟 , 一朵盛开的花便成型了 。
她们每天可以粘四百到五百朵花 , 收入四十元至五十元钱 。 一个古稀老人 , 一年可以有一万多块钱的收入 , 大家都非常知足了 。 老年妇女是粘花群体的一部分 , 另一部分就是像杨槐花这样的家庭妇女——家里有孩子要接送 , 需要照料家人一日三餐的中年女性 。 这种手工活儿 , 既不耽误家里地里的活儿 , 又能轻轻松松把钱赚到手 , 对这些农村妇女来说 , 真是一举多得 。 我粗粗算了一下 , 光是粘花的人家就有将近四十户 , 再加上有些人家 , 婆媳甚至家里孩子一块粘花 , 所以光这一项 , 全村一年就有四五十万元的收入呢 。
村里粘花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 那时村里有个粘花厂 , 后来粘花厂消失了 , 村妇女主任田大姐和村里的姐妹们到武清一个镇上的粘花厂去打工 , 此后那家粘花厂通过田大姐把加工的活儿直接发给赵家湾村的村民们 。 上世纪70年代 , 赵家湾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手工粘花生意 , 女同胞们个个练就一双巧手 。 董秀兰老人是最早一批做手工粘花的 , 几十年的历练让她成了村里的“首席巧手” 。
村里还有一个人要重点说一说 , 他虽是个五十岁的汉子 , 但靠着一双巧手供养出两个大学生 。 他叫董永兵 , 因为腿部残疾 , 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 , 从十八岁就进了琉璃厂学手艺 。 几经辗转 , 精湛手艺在身的董永兵去外地做师傅 。 十年后 , 他回到家里做加工 , 靠一双巧手撑起一个家 。 一块块彩色的琉璃原料 , 听话地任由董永兵摆弄 , 两三分钟后 , 一只漂亮的小企鹅便活灵活现地出现了 。 小企鹅、小鸭子、十二生肖 , 其每一件作品都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完美 。 从过去的小动物 , 到现在以十二生肖为代表的琉璃珠 , 无论市场对作品的要求如何严苛 , 董永兵的一双巧手做出的工艺品始终是市场的宠儿 。 其不菲的收入就是证明 , 他很保守地跟我说:“没挣多少钱 , 一个月七八千块吧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