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简介苏东坡的一生视频 苏东坡简介( 六 )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 。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
苏轼生平经历
生平 一、家世 祖父苏序,表字仲先 。祖母史氏 。父苏洵,母程氏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苏轼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 。其父亲将他命名“轼”,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有一个弟弟苏辙小他 2 岁(1039年出生),两兄弟从小到大一起读书游玩,后来也同一年中进士 。苏轼年幼时父亲出游在外,母亲将其养大,并教他读书,曾令其以范滂为榜样 。苏轼生性放达,好交友 。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洵曾自称是初唐大臣苏味道后裔 。然而苏洵自己也承认苏味道的后人与自己的高祖之间世系不可考证,苏洵的高祖才是信史的上限 。苏洵的寻根方法,在当时就有人不以为然 。柳立言认为苏洵修撰族谱编写世系,将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宰相苏味道当做自己家族的始迁祖,是看中苏味道的知名度,苏洵编订族谱的目的是不问亲疏,团结族人,争取共享政治和社会资源,以虚构始祖来联宗 。二、仕途 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才20岁,与弟弟苏辙一同进京参加会考,苏轼中进士第2名 。当时主试官是欧阳脩,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 。欧阳修亦十分赞赏 。原本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 。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而取为第一的是曾巩,正是阴错阳差,弄巧成拙 。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居曾巩之前,中乙科 。治平三年(1066年),父苏洵过世,苏轼回蜀守丧,英宗怜之,同意以官船载运苏轼一家 。熙宁二年(1069年),任祠部员外郎,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作为,王安石于是屡次在神宗前诋毁苏轼,司马光、范镇举荐苏轼作谏官,王安石力反之,皇帝想让苏轼写起居注,王安石向皇帝进言,说苏轼在回家守丧时,乘机贩运苏木(一种染料),最后皇帝放弃这个任命 。三年,因为苏轼一直反对王安石,王安石门下的御史谢景温又诬陷苏轼贩卖私盐,范镇极辩苏轼贩盐之诬,并愿意退休负责 。熙宁三年(1070年),苏轼担任当年度的科举主考官,苏轼本欲拟上官均为第一名(状元),因发现上官均的策论有诋毁王安石变法的情况,便改上官均为第二名 。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因不堪新党的迫害,求外职,皇帝本欲予以知州,但王安石只愿予之颍州通判,皇帝最后折中,让苏轼担任比较好的杭州通判,三年之后升为知州,连知密州、徐州、湖州 。熙宁十年四月,赴任徐州,是年七月七日,黄河决口,水困徐州,苏轼参加救灾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时,因乌台诗案入狱,几死,因为写文章向朝廷诀别,太皇太后曹氏、王安礼等人出面力挽,皇帝动心,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为其文学创作生涯的重要阶段,而神宗亦爱其才,终得以保全,翌年被贬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 。在黄州“深自闭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之间,与渔樵杂处”,与张怀民交游,也结交禅门人士,当时佛印担任庐山归宗寺住持,与苏轼时有往来 。苏轼有〈戏答佛印偈〉曰:“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是故东坡不敢借,借君四大作禅床 。”元丰七年离开黄州 。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回朝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元祐四年(1089年)拜龙图阁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绍圣元年(1094年)被哲宗贬谪至惠州、儋州(海南岛)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下诏让苏轼北还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夏天因冷饮过度,下痢不止,又误服黄芪,结果病情恶化,“齿间出血如蚯蚓者无数”,七月二十八日于常州孙氏馆病卒,享年六十四岁 。由弟苏辙归葬于郏县小峨眉山 。南宋宋孝宗追赠谥号“文忠” 。苏轼在政治上不属于任何派别,也因此疲于应付新旧党争,遇事“如食内有蝇,吐之乃已”,苏轼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旧党司马光尽废新法,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坎坷,时常远贬外方 。不过他在各地居官清正,为民兴利除弊,政绩颇善,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实证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 。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赐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 。有《东坡先生大全集》及《东坡乐府》词集传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扩展资料: 风格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曾自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一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举世未之识,轼待之如朋俦,未尝以师资自予也 。黄州词,是苏词的奇观;黄州文,则是苏文的高峰;《赤壁赋》是其高峰之巅 。黄庭坚曾批评苏轼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 。”陈岩肖说:“坡为人慷慨疾恶,亦时见于诗,有古人规讽体 。”陈师道说:“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 。” 著作 苏轼现存于世的文学著作共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 。〈刑赏忠厚之至论〉,嘉祐二年(1057年),应试时所写,最早的成名文章 。《南行集》,嘉祐四年(1059年),与父亲和弟弟合编的中的40多首诗,最早的一批诗作 。《苏沈良方》,今传是沈括在《良方》的基础上,增益苏轼的医药杂说而成 。最早的词则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 。诗文有《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题画作品有〈净因院画记〉、〈提憩寂图诗〉等 。因南宋皇帝宋高宗、宋孝宗等对他其人其作的推崇,有宋一朝整理出版了《苏文忠公诗合注》《苏文忠公全集》等多部集作 。《苏文忠公全集》又称《东坡全集》,传世的,至今所见,可分两大类 。一类为分集编订,号称东坡七集本,亦标东坡全集,即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集十卷,外制集三卷,和陶诗四卷,应诏集十卷,其出自苏轼原本原目,后人稍加增益,为之善本,风行海内;一类为分类合编,号称东坡大全集 。《四库提要辨证》云:“分类合编者,疑即始于居世英本,宋时所谓大全集者类用此例,”又云:“宋时所刊大全集者,乃麻沙书坊所刻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