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表达的情感 长恨春归无觅处( 二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 。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 的缘故 。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 。一般说,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 。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 。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 。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 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 。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花似伊 。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髻子伤春慵更梳 。晚风庭院落梅初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 。
"长恨春寻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出自哪首诗?【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表达的情感 长恨春归无觅处】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两句,原诗如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